我国刑法介入早期化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一、刑法介入早期化概述 | 第17-25页 |
(一)刑法介入早期化的背景分析 | 第17-21页 |
(二)刑法介入早期化的概念 | 第21页 |
(三)刑法介入早期化相关概念的澄清 | 第21-25页 |
二、刑法介入早期化之争议观点及其评析 | 第25-31页 |
(一)肯定说及其评析 | 第25-26页 |
(二)否定说及其评析 | 第26-27页 |
(三)折中说及其评析 | 第27-31页 |
三、我国刑法介入早期化的体现 | 第31-37页 |
(一)预备行为实行化 | 第31-33页 |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 | 第33-35页 |
(三)增设抽象危险犯 | 第35-37页 |
四、刑法介入早期化的域外立法及其借鉴 | 第37-45页 |
(一)域外立法状况 | 第37-42页 |
(二)域外立法借鉴 | 第42-45页 |
五、刑法介入早期化的限定 | 第45-55页 |
(一)刑法理念层面 | 第45-49页 |
1.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 | 第45-46页 |
2.应当与刑法谦抑性原则相协调 | 第46-49页 |
(二)刑事立法层面 | 第49-51页 |
1.犯罪圈应当适度扩大 | 第49-50页 |
2.刑事立法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 第50-51页 |
(三)刑事司法层面 | 第51-55页 |
1.避免刑事司法的地方化 | 第51-52页 |
2.加强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