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内容框架及创新点第17-19页
        1.4.1 内容框架第17页
        1.4.2 本文的创新点第17-19页
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简析第19-25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1 信用第19页
        2.1.2 信用管理第19页
        2.1.3 社会信用体系第19-20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第20-21页
        2.2.2 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分析第21-22页
        2.2.3 信用的社会治理分析第22页
    2.3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与趋势第22-25页
        2.3.1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程第22-23页
        2.3.2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第23-24页
        2.3.3 当前政策及发展趋势第24-25页
3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第25-34页
    3.1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第25-27页
        3.1.1 宿迁市经济社会概况第25-26页
        3.1.2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概况第26-27页
    3.2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第27-34页
        3.2.1 建立体制机制第27-28页
        3.2.2 筹划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第28-29页
        3.2.3 推行事前信用承诺和信用信息双公示第29页
        3.2.4 建立事中事后信用核查和第三方信用评价报告制第29-30页
        3.2.5 建立信用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第30-32页
        3.2.6 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第32-34页
4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4-41页
    4.1 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4-38页
        4.1.1 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第34-35页
        4.1.2 信用平台服务水平和数据质量不高第35-36页
        4.1.3 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不力第36页
        4.1.4 信用信息及信用产品应用不广第36-37页
        4.1.5 信用体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第37-38页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1页
        4.2.1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第38-39页
        4.2.2 制度设计的前瞻性与系统性缺陷第39页
        4.2.3 财政投入和人员编制紧张第39-40页
        4.2.4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第40-41页
5 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第41-46页
    5.1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1-44页
        5.1.1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1-42页
        5.1.2 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2页
        5.1.3 新加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2-43页
        5.1.4 三种模式比较及经验借鉴第43-44页
    5.2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4-46页
        5.2.1 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4页
        5.2.2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4-45页
        5.2.3 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45页
        5.2.4 三市做法比较及经验借鉴第45-46页
6 推进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第46-58页
    6.1 完善法律法规和系统化制度设计第46-48页
        6.1.1 加快信用立法第46-47页
        6.1.2 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第47页
        6.1.3 加强信用系统性理论研究第47-48页
    6.2 优化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第48-49页
        6.2.1 加强信用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第48页
        6.2.2 大力提升数据归集范围和质量第48-49页
    6.3 加快培育高水平的信用服务市场第49-51页
        6.3.1 加强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和扶持第49-50页
        6.3.2 严格信用服务市场监管第50页
        6.3.3 组建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第50-51页
    6.4 扩大信用信息及信用产品应用范围第51-54页
        6.4.1 丰富信用产品第51-53页
        6.4.2 引进专业第三方信用机构第53页
        6.4.3 加强政策激励第53页
        6.4.4 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合作第53-54页
    6.5 加快培育信用体系专业人才队伍第54-58页
        6.5.1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第55页
        6.5.2 在本地高校开设信用管理相关专业第55-56页
        6.5.3 开展人才自主评价第56页
        6.5.4 丰富业务培训形式第56-58页
结语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老机构自理老人适应不良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
下一篇:农村基督教信仰人群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以A市三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