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题材纪录片中的乡村儿童形象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一、儿童题材纪录片与乡村儿童 | 第16-20页 |
(一)儿童题材纪录片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三)儿童题材纪录片中的乡村儿童 | 第18-20页 |
二、纪录片苦难叙事下的乡村与定型化的乡村儿童 | 第20-28页 |
(一)纪录片关于乡村的苦难叙事 | 第20-22页 |
(二)被客体化与定型化的乡村儿童 | 第22-24页 |
1.乡村儿童形象“泛”道德化 | 第22-23页 |
2.乡村儿童形象主体世界凝滞 | 第23-24页 |
(三)苦难叙事与定型化的主体意识 | 第24-28页 |
1.沉重单一的主题 | 第24-25页 |
2.儿童话语权的忽视 | 第25-26页 |
3.农村生活复杂性的回避 | 第26-28页 |
三、儿童本位意识下的纪录片对儿童形象的呈现 | 第28-36页 |
(一)“儿童本位”理念及人文关怀 | 第28-29页 |
1.“儿童本位”理念的内涵 | 第28-29页 |
2.儿童纪录片中“儿童本位”的缺失 | 第29页 |
(二)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记录乡村儿童 | 第29-32页 |
1.儿童审美展现儿童形象 | 第30-31页 |
2.儿童思维丰富儿童形象 | 第31-32页 |
(三)从儿童接受心理出发呈现真正的乡村儿童 | 第32-36页 |
1.创作者与儿童易位 | 第32-33页 |
2.符合儿童的审美期待 | 第33-36页 |
四、儿童题材纪录片中乡村儿童形象的建构策略 | 第36-42页 |
(一)乡村儿童形象的挖掘 | 第36-38页 |
1.拓宽社会题材 | 第36-37页 |
2.彰显人物个性 | 第37-38页 |
(二)纪实语言关照儿童形象 | 第38-42页 |
1.叙事方式彰显客观视角 | 第39页 |
2.镜头语言描绘动人细节 | 第39-40页 |
3.声音语言再现真实情境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A:《桑村小学的孩子们》作品策划案 | 第46-49页 |
附录B:《桑村小学的孩子们》作品信息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