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振动响应传递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驱动的模态参数识别 | 第18-20页 |
1.2.2 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驱动的损伤识别 | 第20-22页 |
1.2.3 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驱动的模型修正 | 第22-23页 |
1.3 考虑不确定性的结构参数识别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3.1 随机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3.2 模糊分析方法 | 第24页 |
1.3.3 区间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概率建模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振动传递比概率建模的难点 | 第27-28页 |
2.3 多元圆对称复高斯比例分布的推导 | 第28-32页 |
2.3.1 若干数学符号说明 | 第28页 |
2.3.2 多元圆对称复高斯比例分布的数学描述 | 第28页 |
2.3.3 推导中需要的若干数学基础 | 第28-30页 |
2.3.4 复高斯比例随机向量概率分布的推导过程 | 第30-32页 |
2.4 多元圆对称复高斯比例分布在传递比概率建模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2.4.1 FFT系数的概率密度函数 | 第33-35页 |
2.4.2 振动响应传递比概率密度函数 | 第35页 |
2.5 传递比解析概率模型的数值验证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振动传递比概率模型的结构参数统计识别方法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结构参数在振动传递比概率模型中的嵌入 | 第38-42页 |
3.2.1 振动传递比与结构参数的关联 | 第38-40页 |
3.2.2 结构参数嵌入概率模型的过程 | 第40-42页 |
3.2.3 含结构参数的振动传递比函数概率密度函数 | 第42页 |
3.3 基于振动传递比概率模型的贝叶斯参数识别方法 | 第42-46页 |
3.3.1 贝叶斯参数识别理论框架 | 第42-43页 |
3.3.2 待识别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 | 第43页 |
3.3.3 构建参数识别的目标函数 | 第43-44页 |
3.3.4 目标函数求解的两类方法 | 第44-46页 |
3.4 目标函数求解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 第46-48页 |
3.4.1 目标函数协方差矩阵病态问题的解决 | 第46页 |
3.4.2 参数识别初始值的选取 | 第46-48页 |
3.5 基于振动传递比概率模型的贝叶斯参数识别流程归纳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数值算例 | 第51-77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数值模拟算例一:单点激励作用下悬臂梁参数识别 | 第51-65页 |
4.2.1 悬臂梁实验描述 | 第51页 |
4.2.2 基于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识别悬臂梁参数 | 第51-56页 |
4.2.3 与基于频响函数的参数统计识别方法相比 | 第56-57页 |
4.2.4 悬臂梁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57-65页 |
4.3 数值模拟算例二:地震荷载作用下四层剪切框架参数识别 | 第65-75页 |
4.3.1 四层框架实验描述 | 第65页 |
4.3.2 基于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识别四层框架 | 第65-69页 |
4.3.3 四层框架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69-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第77-91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实验一:单点激励作用下简支梁参数识别 | 第77-88页 |
5.2.1 简支梁实验描述 | 第77-78页 |
5.2.2 实验流程 | 第78-79页 |
5.2.3 基于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识别简支梁参数 | 第79-82页 |
5.2.4 与基于频响函数的参数统计识别方法相比 | 第82-83页 |
5.2.5 简支梁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83-88页 |
5.3 实验二:三层框架结构参数识别 | 第88-90页 |
5.3.1 三层框架实验模型及其流程描述 | 第88-89页 |
5.3.2 基于振动响应传递比函数识别三层框架参数 | 第89-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