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平曲线路段道路设施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31页 |
2.1 平曲线路段相关设施及关键参数 | 第21-26页 |
2.1.1 平曲线路段道路设施关键参数 | 第21-25页 |
2.1.2 交通安全设施 | 第25-26页 |
2.2 交通环境 | 第26-28页 |
2.2.1 交通流环境 | 第26-27页 |
2.2.2 天气环境 | 第27-28页 |
2.3 驾驶员视觉特性 | 第28-30页 |
2.3.1 视野 | 第28-29页 |
2.3.2 视角 | 第29页 |
2.3.3 视力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能见度影响下平曲线路段半径与安全限速优化 | 第31-44页 |
3.1 平曲线与视距关系分析 | 第31-34页 |
3.1.1 平曲线路段的行车视距计算 | 第31-33页 |
3.1.2 平曲线路段的停车视距计算 | 第33-34页 |
3.2 能见度影响下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 | 第34-36页 |
3.2.1 平曲线路段行车视距与停车视距关系分析 | 第34-35页 |
3.2.2 道路平曲线半径与限速设置的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3 能见度影响下平曲线半径与限速值计算 | 第36-43页 |
3.3.1 安全限速模型参数标定 | 第36-37页 |
3.3.2 规范规定值与基于视距的模型计算值比较分析 | 第37-42页 |
3.3.3 平曲线路段半径与限速值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能见度影响下平曲线线形诱导标志设置方法 | 第44-56页 |
4.1 线形诱导标志设置原则 | 第44-45页 |
4.1.1 线形诱导标志的位置设置 | 第44-45页 |
4.1.2 线形诱导标志的数量设置 | 第45页 |
4.2 考虑能见度的平曲线路段及行驶视线的几何方程构建 | 第45-51页 |
4.2.1 平曲线道路几何参数 | 第45-49页 |
4.2.2 驾驶员行驶视线参数 | 第49-51页 |
4.3 能见度影响下平曲线线形诱导标志间距计算 | 第51-55页 |
4.3.1 既有线形诱导标志的设置方法 | 第51-52页 |
4.3.2 线形诱导标志间距计算方法 | 第52页 |
4.3.3 线形诱导标志设置几何方程参数标定 | 第52-53页 |
4.3.4 线形诱导标志间距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能见度影响下平曲线线形诱导效果仿真验证分析 | 第56-70页 |
5.1 实验概述 | 第56-59页 |
5.1.1 实验设备 | 第56-59页 |
5.1.2 实验平台 | 第59页 |
5.1.3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59-62页 |
5.2.1 实验内容 | 第59-61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2-6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