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光电化学水分解基本原理 | 第12-16页 |
1.2.1 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2.2 光电化学水分解电极过程 | 第13-15页 |
1.2.3 性能测量与分析 | 第15-16页 |
1.3 光电化学中的半导体材料改性 | 第16-19页 |
1.3.1 形貌结构 | 第16-17页 |
1.3.2 化学组份 | 第17-19页 |
1.4 BiVO_4光阳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4.1 BiVO_4晶体、电子和光学性质 | 第19-21页 |
1.4.2 BiVO_4电极光电催化机制 | 第21-22页 |
1.4.3 BiVO_4电极优缺点及挑战 | 第22-23页 |
1.4.4 提高BiVO_4光电化学水分解性能的途径 | 第23-25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1.3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7-28页 |
2.1.4 电化学工作站(CHI) | 第28页 |
2.1.5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 | 第28页 |
2.2 样品制备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溶胶-凝胶法 | 第28-29页 |
2.2.2 水热合成法 | 第29页 |
2.2.3 电化学沉积法 | 第29-30页 |
2.2.4 旋涂法 | 第30页 |
2.2.5 浸渍-提拉法 | 第30页 |
2.3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3页 |
2.3.1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第30-31页 |
2.3.2 瞬态电流法(I-T) | 第31页 |
2.3.3 电化学阻抗法(EIS) | 第31页 |
2.3.4 莫特-肖特基曲线(MS) | 第31-32页 |
2.3.5 光电转化效率(IPCE) | 第32-33页 |
第3章 BiVO_4光阳极钨(W)掺杂效应研究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光阳极制备与表征 | 第34-35页 |
3.2.1 BiVO_4和W:BiVO_4光阳极制备 | 第34页 |
3.2.2 BiVO_4和W:BiVO_4形貌、结构和性质表征 | 第34-35页 |
3.2.3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3.3.1 W:BiVO_4电极掺杂浓度和膜厚效应 | 第35-37页 |
3.3.2 W:BiVO_4电极形貌和晶体结构 | 第37-39页 |
3.3.3 W:BiVO_4电极光学性质 | 第39页 |
3.3.4 W:BiVO_4电极光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39-42页 |
3.4 机理讨论 | 第42-43页 |
3.4.1 W-掺杂机理 | 第42页 |
3.4.2 W:BiVO_4电极动力学过程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构建多元素氧化物修饰W:BiVO_4电极及其光电化学水分解行为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光阳极制备与表征 | 第46-47页 |
4.2.1 W:BiVO_4-FeCoW光阳极制备 | 第46页 |
4.2.2 W:BiVO_4-FeCoW光阳极形貌和性质表征 | 第46页 |
4.2.3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4.3.1 W:BiVO_4-FeCoW电极形貌和晶体结构 | 第47-50页 |
4.3.2 W:BiVO_4-FeCoW电极光学性质 | 第50页 |
4.3.3 W:BiVO_4-FeCoW电极光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50-54页 |
4.4 机理讨论 | 第54-55页 |
4.4.1 W:BiVO_4-FeCoW电极合成机理 | 第54页 |
4.4.2 W:BiVO_4-FeCoW电极电荷转移机理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本论文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