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手性 | 第15页 |
1.2 薄荷醇介绍 | 第15-16页 |
1.3 手性配体与手性催化剂 | 第16-17页 |
1.4 亚砜类化合物 | 第17-20页 |
1.5 双亚砜配体 | 第20-23页 |
1.5.1 手性双亚砜的介绍 | 第20-21页 |
1.5.2 双亚砜合成方法 | 第21-23页 |
1.6 手性亚砜-氮配体介绍以及反应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7 双亚砜-钯催化剂催化烯丙基C-H官能团化 | 第24-33页 |
1.7.1 C-H活化简介及其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7.2 金属钯催化烯丙位C-H键活化 | 第25-26页 |
1.7.3 双亚砜-钯催化剂催化烯丙位C-H键活化 | 第26-33页 |
1.8 金属有机框架(MOF)介绍 | 第33页 |
1.9 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1.10 金属有机框架设计 | 第34-37页 |
1.10.1 金属有机框架合成方法 | 第35页 |
1.10.2 金属有机框架原料设计 | 第35页 |
1.10.3 金属有机框架条件设计 | 第35-37页 |
1.10.4 金属有机框架后合成修饰 | 第37页 |
1.11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 第37-41页 |
1.11.1 气体储存、吸附与分离材料 | 第37-38页 |
1.11.2 功能材料 | 第38页 |
1.11.3 不对称催化 | 第38-41页 |
第二章 L-薄荷醇亚砜类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其研究 | 第41-60页 |
2.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1-42页 |
2.2 仪器及试剂 | 第42-4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2.2.2 试剂及来源 | 第42-44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2.3.1 配体的设计 | 第44页 |
2.3.2 薄荷双亚砜配体的合成 | 第44-47页 |
2.3.3 薄荷亚砜-氮配体的合成 | 第47-48页 |
2.3.4 对于亚砜与砜配体的检验的方法 | 第48页 |
2.4 薄荷双亚砜配体和薄荷亚砜-氮配体的C-H键活化实验 | 第48-50页 |
2.4.1 催化构建C-C键 | 第48-49页 |
2.4.2 催化构建C-O键 | 第49页 |
2.4.3 催化构建C-N键 | 第49-50页 |
2.5 催化不对称亨利加成反应 | 第50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2.6.1 配体的合成 | 第50-52页 |
2.6.2 配体与金属络合形成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 第52-59页 |
2.7 本章总结及其展望 | 第59-60页 |
第三章 V型二羧酸配体构筑的铜离子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结构及其光谱性质 | 第60-74页 |
3.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60页 |
3.2 仪器及试剂 | 第60-62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3.2.2 试剂及来源 | 第61-62页 |
3.3 Cu~(2+)二维MOF的合成和表征 | 第62-73页 |
3.3.1 Cu-MOF-1的制备及表征 | 第62-67页 |
3.3.2 Cu-MOF-2的制备及表征 | 第67-73页 |
3.4 本章总结及其展望 | 第73-7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核磁谱图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