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4页
    0.1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经历简介和主要著述第9-10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0.3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0.4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 “媒体奇观”理论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理论来源第14-26页
    1.1 技术资本主义时代第14-16页
        1.1.1 技术资本主义第14-15页
        1.1.2 信息娱乐社会第15-16页
    1.2 媒体奇观理论的发展轨迹:麦克卢汉、鲍德里亚、德波第16-21页
        1.2.1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第17-18页
        1.2.2 鲍德里亚:媒介与超真实第18-20页
        1.2.3 德波:景观社会第20-21页
    1.3 文化批判理论的遗产: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第21-26页
        1.3.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第22-23页
        1.3.2 凯尔纳对英国文化研究的反思第23-26页
2 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的内涵第26-37页
    2.1 “媒体奇观”的概念厘定第26-31页
        2.1.1 “媒体奇观”辨义第26-28页
        2.1.2 支配与抵抗——“媒体奇观”的本质第28-30页
        2.1.3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媒体奇观”的特征第30-31页
    2.2 “媒体奇观”的运行机制第31-37页
        2.2.1 媒体的制造与传播第32-33页
        2.2.2 社会生活的全面拓殖第33-34页
        2.2.3 受众心理的迎合第34-37页
3 凯尔纳“媒体奇观”的批评方法第37-44页
    3.1 诊断式批评第37-40页
        3.1.1 诊断式批评的含义第37-38页
        3.1.2 诊断式批评的运用及其意义第38-40页
    3.2 多重视角的分析第40-44页
        3.2.1 多重视角的含义第41-42页
        3.2.2 多重视角的运用及其意义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留守儿童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关系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下一篇:微头条发展前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