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关系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3页 |
0.2.1 留守儿童及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0.2.2 身份认同及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0.3.1 非参与式观察 | 第13页 |
0.3.2 虚拟民族志 | 第13-14页 |
0.3.3 内容分析 | 第14-15页 |
1 “百度留守儿童吧”概况 | 第15-20页 |
1.1 群内秩序:自我管理与吧内规定 | 第15-18页 |
1.2 用户传播交流渠道 | 第18-20页 |
2 “留守儿童吧”内容分析 | 第20-31页 |
2.1 发帖人身份的基本分析 | 第20页 |
2.2 贴吧内容的基本分类 | 第20-22页 |
2.3 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负面感知 | 第22-28页 |
2.3.1 儿童对留守生活的感知 | 第23-25页 |
2.3.2 留守儿童对父母的负面感知 | 第25-27页 |
2.3.3 留守经历对于成年后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寻求群体慰藉 | 第28-29页 |
2.5 留守儿童父母缺乏反思 | 第29-31页 |
3 形成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3.1 隔代抚养阻碍父母反思 | 第31-32页 |
3.2 中国乡村的教育贫困陷阱 | 第32-33页 |
3.3 刻板印象造成污名意识 | 第33-34页 |
3.4 同乡歧视阻碍社会适应 | 第34-36页 |
4 社交媒体对留守儿童身份建构的影响 | 第36-41页 |
4.1 内在的身份认知重构 | 第36-37页 |
4.2 外部的社会身份认知 | 第37-38页 |
4.3 匿名性给予的身份解放 | 第38-39页 |
4.4 现实与虚拟的身份表演 | 第39页 |
4.5 多元信息形式易于认同形成 | 第39-41页 |
5 “留守儿童吧”总体特征 | 第41-45页 |
5.1 网络情感支持与现实情感支持具有互补关系 | 第41页 |
5.2 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贴吧活跃度 | 第41-42页 |
5.3 网络空间发挥隐形的陪伴功能 | 第42-43页 |
5.4 情绪性问题成为内容生产的主体 | 第43-44页 |
5.5 内容生产缺乏建设性见解 | 第44-45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