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6页 |
1.1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1.1 纳米药物输送体系 | 第16-17页 |
1.1.2 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分类 | 第17-19页 |
1.2 纳米载体药物的可控释放 | 第19-26页 |
1.2.1 pH响应性 | 第19-21页 |
1.2.2 还原环境响应性 | 第21-23页 |
1.2.3 氧化应力响应性 | 第23页 |
1.2.4 酶响应性 | 第23-25页 |
1.2.5 温度响应性 | 第25-26页 |
1.3 肿瘤耐药性机理 | 第26-28页 |
1.3.1 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富集量 | 第27页 |
1.3.2 降低药物的活性 | 第27-28页 |
1.3.3 DNA自修复机制 | 第28页 |
1.3.4 抑制凋亡过程 | 第28页 |
1.4 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克服肿瘤耐药性 | 第28-33页 |
1.4.1 提高细胞内药物聚集 | 第29-30页 |
1.4.2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 第30-32页 |
1.4.3 靶向肿瘤干细胞和阻止癌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 第32-33页 |
1.5 本论文的工作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第二章 响应性聚合物胶束用于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研究 | 第46-71页 |
2.1 引言 | 第46-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3页 |
2.2.1 原料及试剂 | 第48页 |
2.2.2 样品合成 | 第48-50页 |
2.2.3 仪器表征 | 第50-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2.3.1 嵌段共聚物合成和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54页 |
2.3.2 药物释放 | 第54-57页 |
2.3.3 对耐药性细胞毒性研究 | 第57-60页 |
2.3.4 逆转癌细胞耐药性的机理研究 | 第60-62页 |
2.3.5 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消除和抗肿瘤生长的研究 | 第62-64页 |
2.4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第三章 pH响应性纳米反应器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研究 | 第71-92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7页 |
3.2.1 原料及试剂 | 第72-73页 |
3.2.2 样品合成 | 第73-74页 |
3.2.3 仪器与表征 | 第74-7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7页 |
3.3.1 聚合物合成和粒子制备 | 第77-79页 |
3.3.2 pH引起膜渗透性的变化 | 第79-81页 |
3.3.3 细胞毒性评价 | 第81-82页 |
3.3.4 提高顺铂对耐药性肺癌细胞毒性的机理研究 | 第82-85页 |
3.3.5 抑制肿瘤生长 | 第85-87页 |
3.4 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第四章 还原环境响应性核交联聚合物胶束实现肿瘤协同光热-化学治疗的研究 | 第92-116页 |
4.1 引言 | 第92-9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4-100页 |
4.2.1 原料及试剂 | 第94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94-97页 |
4.2.3 仪器表征 | 第97-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0页 |
4.3.1 合成嵌段共聚物P(Pt-Cy-MEO_2MA-co-MASI)-b-PHPMA | 第100-103页 |
4.3.2 制备P(Pt-Cy-MEO_2MA)-b-PHPMA核交联聚合物胶束 | 第103-105页 |
4.3.3 体外药物释放和光热效应 | 第105-107页 |
4.3.4 光热与化疗协同治疗 | 第107-110页 |
4.4 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第五章 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实现肿瘤无氧参与联合光热/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 第116-142页 |
5.1 引言 | 第116-11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8-123页 |
5.2.1 原料及试剂 | 第118-119页 |
5.2.2 样品合成 | 第119-120页 |
5.2.3 仪器及表征 | 第120-12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6页 |
5.3.1 聚合物合成、纳米粒子制备和表征 | 第123-126页 |
5.3.2 光热作用和单线态氧的产生 | 第126-128页 |
5.3.3 细胞毒性评价 | 第128-131页 |
5.3.4 细胞球的渗透和增长抑制 | 第131-136页 |
5.4 小结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2页 |
全文总结 | 第142-144页 |
展望与进一步工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