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安保工程的理论研究 | 第15-28页 |
2.1 公路安全保障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公路安全保障系统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的特点 | 第16-24页 |
2.2.1 道路几何特征 | 第16-17页 |
2.2.2 交通需求特征 | 第17-18页 |
2.2.3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情况 | 第18-20页 |
2.2.4 交通事故情况 | 第20-24页 |
2.3 二级公路安保工程理论体系的建立 | 第24-27页 |
2.3.1 基于大系统论的山区二级公路安全保障系统分析 | 第24-25页 |
2.3.2 二级公路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影响贵州山区二级公路安全因素分析 | 第28-35页 |
3.1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1.1 交通事故原因综述 | 第28页 |
3.1.2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 | 第28-29页 |
3.1.3 车的因素与交通安全 | 第29页 |
3.1.4 路的因素与交通安全 | 第29-31页 |
3.2 影响公路安全的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山区二级公路设计与道路安全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2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对安全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其他外界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安保工程新技术设计理念与要素 | 第35-44页 |
4.1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新技术的设计理念 | 第35-36页 |
4.2 公路路侧安全设计要素 | 第36-43页 |
4.2.1 几何线型 | 第37-38页 |
4.2.2 二级公路路面的识别度 | 第38-39页 |
4.2.3 边坡 | 第39页 |
4.2.4 边沟 | 第39-40页 |
4.2.5 视距条件 | 第40-41页 |
4.2.6 交通安全设施 | 第41-42页 |
4.2.7 其他安全设施 | 第42-43页 |
4.2.8 环境因素 | 第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安保方案及评价体系 | 第44-58页 |
5.1 山区二级公路安保方案选择 | 第44-50页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及评定标准 | 第44页 |
5.1.2 评价方法 | 第44-50页 |
5.2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安保工程评价 | 第50-57页 |
5.2.1 评价指标选取及评定标准 | 第50-51页 |
5.2.2 安保工程评价算法 | 第51-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贵州山区二级公路安保工程应用与评价实例研究 | 第58-71页 |
6.1 S204K1-K95段公路安保工程概况 | 第58-59页 |
6.2 S204K1-K95段公路安保工程典型路段改善方案 | 第59-65页 |
6.2.1 速度控制 | 第59-60页 |
6.2.2 改善线形 | 第60页 |
6.2.3 设置安全护栏 | 第60-61页 |
6.2.4 缓冲消能设施 | 第61-62页 |
6.2.5 公路隧道进出口的安全保障技术 | 第62-63页 |
6.2.6 平面交叉口安全保障技术 | 第63-65页 |
6.3 S204K1-K95段公路交通事故分析 | 第65-67页 |
6.4 S204K1-K95段公路安保工程评价 | 第67-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7.1 结论 | 第71页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