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关于侗戏班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侗族传统社会组织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组织的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1页 |
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 第16-18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前侗戏班时代”湘黔桂侗区的公共产品供给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湘黔桂交界处的侗人社会 | 第23-27页 |
一、湘黔桂交界侗区的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二、侗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简述 | 第24-25页 |
三、公共产品及其生产和供给——“共同体”的元问题..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传统侗区的组织建构及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 第27-31页 |
一、基层村寨的主要社会组织及其分工 | 第27-28页 |
二、“款”——侗族区域性政治军事组织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改土归流”与侗戏班的诞生 | 第31-38页 |
第一节 “改土归流”与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失效 | 第31-35页 |
一、皇权政制在湘黔桂侗区的全面推行 | 第31-32页 |
二、政府“以夏变夷”文化政策的深进 | 第32-33页 |
三、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失效与社会失序危机 | 第33-35页 |
第二节 侗戏班的诞生与新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一、新的公共产品及生产者:侗戏与侗戏班 | 第35-36页 |
二、新的族群权威与新的人力资源组织方式:戏师与戏班成员 | 第36页 |
三、新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月也戏”与跨寨授戏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侗戏班供给模式的发展变迁与制度学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晚近时期的社会危机与新应对策略 | 第38-41页 |
一、“苛政”与“匪乱”:晚近时期湘黔桂侗区的社会危机 | 第38-39页 |
二、新策略:“款”与侗戏班的联合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戏改”与社会主义公共产品的合法性建构 | 第41-43页 |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公共产品在湘黔桂交界侗区的推行 | 第41页 |
二、“戏改”与侗戏班的“体制化” | 第41-43页 |
第三节 侗戏班供给模式的制度学分析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政治学研究范式 | 第43-48页 |
一、侗戏班供给公共产品模式的制度学分析 | 第43-47页 |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公共产品供给的策略与路径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侗戏班进城——侗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策略及其风险治理 | 第48-56页 |
第一节 城市侗族农民工戏班的基本情况 | 第48-51页 |
一、为何要在城市重建侗戏班? | 第48-49页 |
二、业缘与亲缘:组建方式与人员构成 | 第49-50页 |
三、主要活动方式与成效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进城农民工重建戏班的学理分析与政治反思 | 第51-54页 |
一、农民工→戏班成员→城市公民:古典供给策略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冲突 | 第51-52页 |
二、“县域”新空间下的“两栖人”: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对象 | 第52页 |
三、族民与公民:侗戏“非遗”背后的身份政治与公共文化困境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基于制度创新的3条建议 | 第54-56页 |
一、精准识别:政治身份与供给短板 | 第54页 |
二、城市公共文化再生产 | 第54-55页 |
三、侗戏班“社团化”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