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8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二、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基本逻辑 | 第13-22页 |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逻辑 | 第13-15页 |
|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 | 第13-14页 |
| 二、革命文化是构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宝贵资源 | 第14页 |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航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逻辑 | 第15-18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15-16页 |
| 二、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16-17页 |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实践逻辑 | 第18-22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特殊地位 | 第18-19页 |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问题导向 | 第19-20页 |
|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挑战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22-47页 |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地位观 | 第22-26页 |
| 一、地位观的科学内涵 | 第22-23页 |
| 二、地位观的现实依据 | 第23-25页 |
| 三、地位观的意义作用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文化观 | 第26-32页 |
| 一、文化观的科学内涵 | 第26-29页 |
| 二、文化观的独特功能 | 第29-31页 |
| 三、文化观的建设发展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价值观 | 第32-37页 |
| 一、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第32-34页 |
| 二、价值观的战略地位 | 第34-35页 |
| 三、价值观的培育方式 | 第35-37页 |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途径观 | 第37-41页 |
| 一、途径观的科学内涵 | 第37-38页 |
| 二、途径观的融合特征 | 第38-40页 |
| 三、途径观的创新发展 | 第40-41页 |
| 第五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过程观 | 第41-47页 |
| 一、过程观的科学内涵 | 第41-42页 |
| 二、过程观的系统特点 | 第42-44页 |
| 三、过程观的实现路径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47-55页 |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宏观层面特点 | 第47-50页 |
| 一、系统性 | 第47-48页 |
| 二、继承性 | 第48页 |
| 三、发展性 | 第48-49页 |
| 四、创新性 | 第49-50页 |
| 五、前瞻性 | 第50页 |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微观层面特点 | 第50-55页 |
| 一、问题导向 | 第50-51页 |
| 二、精准导向 | 第51-52页 |
| 三、价值导向 | 第52页 |
| 四、过程导向 | 第52-53页 |
| 五、生动导向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 | 第55-63页 |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55-58页 |
| 一、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思路 | 第55-56页 |
|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 第56-57页 |
| 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方向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58-60页 |
|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58页 |
| 二、完善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体系 | 第58-59页 |
| 三、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 | 第59-60页 |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60-63页 |
| 一、指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 第60-61页 |
|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和发展 | 第61页 |
|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体系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谢辞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