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基本情况 | 第13-16页 |
| ·热量资源 | 第13-14页 |
| ·农业界限温度出现日期 | 第13-14页 |
| ·积温 | 第14页 |
| ·无霜期 | 第14页 |
| ·水分资源 | 第14-15页 |
| ·降水的地区分布 | 第14-15页 |
| ·降水的季节分布 | 第15页 |
| ·光照资源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 第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农业气候资源地域分异状况的数值辨识 | 第18-50页 |
|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事实 | 第18-45页 |
| ·光能资源变化特征 | 第19-21页 |
| ·太阳辐射变化 | 第19-20页 |
| ·日照时数变化 | 第20-21页 |
| ·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 第21-24页 |
| ·平均气温变化 | 第21页 |
| ·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 第21-22页 |
| ·平均最低气温变化 | 第22页 |
| ·积温变化 | 第22-24页 |
| ·无霜期变化 | 第24页 |
| ·水分资源变化特征 | 第24-26页 |
| ·降水量变化 | 第24-25页 |
| ·降水变率变化 | 第25页 |
| ·蒸发潜力变化 | 第25页 |
| ·水分盈亏变化 | 第25-26页 |
| ·1971-2000年辽宁省气候变化总体特征 | 第26-42页 |
| ·农业气候资源突变性分析 | 第42-44页 |
| ·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正面影响 | 第44-45页 |
| ·负面影响 | 第45页 |
|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地域分异数值辨识 | 第45-49页 |
| ·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数值辨识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 ·农业气候资源数值判识方法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50-54页 |
| ·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 ·科学性和可比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50页 |
| ·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50页 |
| ·综合性原则 | 第50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0-51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1页 |
| ·农业气候适宜度 | 第51-5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52-53页 |
| ·目标层 | 第52页 |
| ·准则层 | 第52-53页 |
| ·指标层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61页 |
| ·AHP基本原理简介 | 第54-55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55-58页 |
| ·明确问题 | 第55页 |
|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55页 |
|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55-57页 |
| ·层次单排序 | 第57-58页 |
| ·层次综合排序 | 第58页 |
|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 | 第61-66页 |
|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 第61页 |
| ·单项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评价 | 第61-62页 |
|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 ·2008年度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