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煤粉燃烬特性 | 第13-14页 |
1.2.2 混煤掺烧 | 第14-15页 |
1.2.3 降低飞灰含碳量的方法 | 第15-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煤粉强化燃烧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35页 |
2.1 煤粉燃烧过程分析 | 第21-24页 |
2.1.1 挥发份析出与着火过程 | 第21-22页 |
2.1.2 焦炭的着火与燃烬 | 第22-24页 |
2.2 煤粉燃烧热重分析及动力学特性 | 第24-30页 |
2.2.1 热重分析法概述 | 第24-25页 |
2.2.2 煤粉燃烧热重分析 | 第25-28页 |
2.2.3 煤粉燃烧动力学分析 | 第28-30页 |
2.3 炉内影响煤粉燃烬的因素及改进方法 | 第30-34页 |
2.3.1 影响煤粉燃烬的因素 | 第30-34页 |
2.3.2 炉内强化煤粉燃烧的方法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混煤掺烧与配比优化方法 | 第35-45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混煤掺烧方法 | 第35-36页 |
3.3 混煤掺烧的理论分析 | 第36-40页 |
3.3.1 混煤的着火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3.3.2 混煤的燃烬特性 | 第38页 |
3.3.3 混煤的结渣特性 | 第38-40页 |
3.4 混煤掺烧配比优化 | 第40-44页 |
3.4.1 多目标模糊决策法简介 | 第40-42页 |
3.4.2 因素指标选取 | 第42页 |
3.4.3 混煤最佳配比计算 | 第42-43页 |
3.4.4 不同权重集A的计算结果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制粉系统运行优化 | 第45-61页 |
4.1 概述 | 第45页 |
4.2 双进双出钢球直吹式制粉系统 | 第45-46页 |
4.3 磨煤机出力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4.3.1 煤质特性 | 第47页 |
4.3.2 分离器出口温度 | 第47页 |
4.3.3 通风量 | 第47-48页 |
4.3.4 煤粉细度 | 第48页 |
4.3.5 磨煤机煤位 | 第48页 |
4.4 制粉系统运行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机理 | 第48-51页 |
4.4.1 磨煤机运行方式 | 第48-49页 |
4.4.2 制粉系统运行工况 | 第49-51页 |
4.5 600MW锅炉机组制粉系统运行优化试验研究 | 第51-60页 |
4.5.1 试验目的 | 第52页 |
4.5.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4.5.3 试验内容及数据分析 | 第53-59页 |
4.5.4 试验结果总结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混煤掺烧优化试验研究 | 第61-74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61页 |
5.2 锅炉设备概况 | 第61-63页 |
5.3 掺烧煤种 | 第63页 |
5.4 掺烧试验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63-66页 |
5.4.1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5.4.2 测点布置 | 第64-65页 |
5.4.3 锅炉效率计算 | 第65-66页 |
5.5 掺烧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5.5.1 掺烧配比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试验 | 第66-68页 |
5.5.2 过剩空气系数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试验 | 第68-71页 |
5.5.3 煤粉细度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试验 | 第71-73页 |
5.5.4 最佳掺烧方案 | 第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