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再生水作为河湖景观用水的地下水环境效应研究--以潮白河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5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2 再生水利用及其影响研究现状第14-21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5页
        1.4.1 研究范围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3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2章 区域概况第25-29页
    2.1 自然地理第25-27页
        2.1.1 地形地貌第25页
        2.1.2 流域水系第25-26页
        2.1.3 气象条件第26页
        2.1.4 水文地质第26-27页
    2.2 社会经济第27页
    2.3 水资源状况第27-29页
        2.3.1 流域降雨量第27页
        2.3.2 地表水资源第27页
        2.3.3 地下水资源第27-28页
        2.3.4 水资源特点第28-29页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第29-37页
    3.1 研究方法第29页
    3.2 水文地质综合物探第29-32页
        3.2.1 综合物探方法第29页
        3.2.2 物探范围和目的第29-30页
        3.2.3 综合物探成果第30-32页
    3.3 水文地质钻探第32-33页
    3.4 水文地质条件第33-37页
        3.4.1 地层岩性结构第33-34页
        3.4.2 地下水背景流场第34-37页
第4章 地下水监测网构建和背景水质特征分析第37-46页
    4.1 地下水监测网构建第37-38页
        4.1.1 布设原则第37页
        4.1.2 布设方案第37-38页
    4.2 地下水背景水质特征分析第38-46页
        4.2.1 水质检测指标第38-39页
        4.2.2 评价依据第39-40页
        4.2.3 评价方法第40-41页
        4.2.4 评价结果第41-46页
第5章 再生水典型污染组分与地下水水质差异性分析第46-57页
    5.1 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稳定性分析第46-51页
        5.1.1 设计规模与标准第46-47页
        5.1.2 再生水处理规模达标分析第47-48页
        5.1.3 主要常规水质达标分析第48-51页
        5.1.4 毒理性指标检测分析第51页
    5.2 再生水与地下水主要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第51页
    5.3 再生水利用受水区地表水质变化规律研究第51-56页
        5.3.1 监测方案第51-52页
        5.3.2 地表水质变化规律分析第52-56页
    5.4 潜在影响因子分析第56-57页
第6章 典型岩性介质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试验研究第57-77页
    6.1 典型岩性介质理化参数分析第57-63页
        6.1.1 典型介质选取第57-58页
        6.1.2 理化参数分析第58-63页
    6.2 污染物运移模拟试验设计第63页
    6.3 典型岩性介质阳离子交换吸附及三氮转化试验研究第63-77页
        6.3.1 典型岩性介质再生水淋溶试验研究第63-68页
        6.3.2 典型岩性介质的阳离子吸附规律分析第68-70页
        6.3.3 典型岩性介质的“三氮”迁移转化试验研究第70-77页
第7章 再生水利用受水区地下水环境动态变化规律第77-111页
    7.1 受水区及其周边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第77-84页
        7.1.1 监测方案第77-78页
        7.1.2 重点监测井位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第78-80页
        7.1.3 重点监测断面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第80-83页
        7.1.4 受水区地下水动力场影响范围第83-84页
    7.2 受水区及其周边地下水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第84-111页
        7.2.1 监测方案第84-85页
        7.2.2 重点监测井位的地下水水质垂向变化第85-97页
        7.2.3 重点监测断面的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第97-111页
第8章 基于氘、氧同位素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判第111-126页
    8.1 样品采集第111页
    8.2 河道再生水氘、氧-18同位素统计特征第111-112页
    8.3 研究区地下水氘、氧-18同位素变化特征第112-122页
        8.3.1 地下水氘、氧-18同位素垂向分布特征第112-113页
        8.3.2 地下水氘、氧-18同位素平面分布特征第113-120页
        8.3.3 地下水氘、氧-18同位素与再生水入渗的关系第120-121页
        8.3.4 地下水氘、氧-18同位素与大气降水的差异分析第121-122页
    8.4 受水区地下水水质影响范围确定第122-126页
        8.4.1 综合确定方法第122-123页
        8.4.2 研究区30M含水层地下水质影响范围第123页
        8.4.3 研究区50M含水层地下水质影响范围第123-124页
        8.4.4 研究区80M含水层地下水质影响范围第124-126页
第9章 再生水利用对受水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第126-165页
    9.1 概念模型第126-130页
        9.1.1 预测范围第126页
        9.1.2 边界条件第126-127页
        9.1.3 地层结构第127-128页
        9.1.4 地下水补径排及初始流场第128-130页
    9.2 地下水均衡第130-133页
        9.2.1 地下水水位长期变化第130页
        9.2.2 各均衡量计算第130-133页
    9.3 地下水渗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型构建第133-165页
        9.3.1 偏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第133-134页
        9.3.2 数值模型第134-154页
        9.3.3 再生水利用对受水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第154-165页
第10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165-168页
    10.1 结论第165-166页
    10.2 创新点第166页
    10.3 展望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研究
下一篇:中药多酚类成分对代谢综合征肾脏足细胞损伤和肝脏脂质堆积的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