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及课题背景 | 第8-21页 |
1.1 DCS控制系统 | 第8-15页 |
1.1.1 DCS的概念及组成 | 第8-9页 |
1.1.2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9-10页 |
1.1.3 DCS控制系统的应用 | 第10-14页 |
1.1.4 I/ASeries智能自动化系列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 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 | 第15-18页 |
1.2.1 组态软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6页 |
1.2.2 组态软件的作用 | 第16-17页 |
1.2.3 组态软件的组成 | 第17页 |
1.2.4 I/A系列组态软件的特点 | 第17-18页 |
1.3 课题内容 | 第18-21页 |
1.3.1 课题背景 | 第18-19页 |
1.3.2 课题内容及特点 | 第19-20页 |
1.3.3 课题意义 | 第20-21页 |
2 软件的开发 | 第21-30页 |
2.1 模块的开发 | 第21-26页 |
2.1.1 开发原则 | 第22-23页 |
2.1.2 编程要点 | 第23-25页 |
2.1.3 技术难点 | 第25-26页 |
2.2 组态软件的开发 | 第26-27页 |
2.3 通信 | 第27-30页 |
3 控制系统模块的介绍 | 第30-37页 |
3.1 组合模块(Compound)与模块(Block)概念及功能 | 第30-31页 |
3.2 Compound/Block参数 | 第31-32页 |
3.2.1 参数及其属性 | 第31页 |
3.2.2 功能块组合(Compound)的参数 | 第31-32页 |
3.2.3 模块(Block)的参数 | 第32页 |
3.3 开发的模块介绍 | 第32-36页 |
3.3.1 输入输出模块 | 第32-33页 |
3.3.2 计算逻辑转换模块 | 第33-35页 |
3.3.3 报警限幅模块 | 第35页 |
3.3.4 控制算法模块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4 控制模块的数学模型 | 第37-59页 |
4.1 控制系统的校正 | 第37-51页 |
4.1.1 控制算法的确定 | 第40-41页 |
4.1.2 常用PID控制算法 | 第41-46页 |
4.1.3 PID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4 数字PID控制器的实现 | 第47-51页 |
4.2 PID参数整定方法 | 第51-54页 |
4.2.1 FOXBORO-EXACT自整定调节器 | 第51-53页 |
4.2.2 衰减曲线法 | 第53-54页 |
4.3 自动控制系统 | 第54-59页 |
4.3.1 反馈控制系统 | 第55页 |
4.3.2 前馈控制系统 | 第55-56页 |
4.3.3 复合控制系统 | 第56-59页 |
5 ICC组态器 | 第59-64页 |
5.1 控制组态程序可编辑的工作区域 | 第59-60页 |
5.2 Compound编辑菜单 | 第60-62页 |
5.3 Block编辑菜单 | 第62-63页 |
5.4 模块的初始化 | 第63-64页 |
6 系统测试 | 第64-68页 |
6.1 在仿真机的中实现 | 第64-65页 |
6.2 系统测试步骤 | 第65页 |
6.3 复合控制系统组态-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 第65-66页 |
6.3.1 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65-66页 |
6.3.2 前馈-反馈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 第66页 |
6.4 循环水系统 | 第66-67页 |
6.5 测试结果 | 第67-68页 |
7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