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地震背景噪声的分类 | 第14-18页 |
1.1.1 大气活动噪声与人文噪声 | 第16页 |
1.1.2 地球嗡鸣(Earth Hum) | 第16页 |
1.1.3 地脉动噪声信号 | 第16-18页 |
1.2 地震背景噪声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地震背景噪声源研究动机 | 第19-21页 |
1.4 地脉动(Microseisms)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4.1 地脉动成分构成及源区分布 | 第21-24页 |
1.4.2 地脉动数值模拟 | 第24-25页 |
1.4.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 第26-29页 |
第2章 地震背景噪声信号研究方法及基本原理 | 第29-49页 |
2.1 地震背景噪声源研究方法概述 | 第29-31页 |
2.2 地震台阵技术相关定义 | 第31-35页 |
2.2.1 台阵几何参数 | 第31-33页 |
2.2.2 慢度 | 第33-34页 |
2.2.3 信号模型 | 第34-35页 |
2.3 频率-波数域聚束分析法(frequency wave-number, f-k) | 第35-44页 |
2.3.1 f-k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35-37页 |
2.3.2 f-k算法实现 | 第37-38页 |
2.3.3 高分辨频率波束域聚束分析法(Capon) | 第38-40页 |
2.3.4 将频率-波数域聚束分析法由窄带扩展到宽频带 | 第40-41页 |
2.3.5 将频率-波数域聚束分析法由单分量扩展到三分量 | 第41-44页 |
2.4 台阵特征 | 第44-47页 |
2.5 远震体波反投影方法原理 | 第47-49页 |
第3章 远震P、SV和SH体波噪声源研究 | 第49-72页 |
3.1 WTA(WutanArray)台阵数据 | 第49-55页 |
3.1.1 台阵描述 | 第49-52页 |
3.1.2 台阵数据集的建立 | 第52-54页 |
3.1.3 WTA台阵响应函数及定位能力测试 | 第54-55页 |
3.2 台阵数据处理及计算 | 第55-60页 |
3.2.1 主要计算参数设置 | 第55-56页 |
3.2.2 三分量远震P波、S波反投影计算 | 第56-58页 |
3.2.3 利用中值滤波法消除瞬时能量信号 | 第58-60页 |
3.3 远震体波噪声源定位结果 | 第60-71页 |
3.3.1 远震P、SV和SH波噪声源观测实例 | 第60-69页 |
3.3.2 2013-2014年时间段远震P、SV和SH波噪声源观测结果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基于频率波束域分析法的面波噪声源研究 | 第72-88页 |
4.1 基于大孔径台阵数据的垂直分量f-k分析 | 第72-80页 |
4.1.1 WTA-new台阵数据 | 第72-74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74-75页 |
4.1.3 基于WTA-new台阵垂直分量观测数据的f-k聚束分析结果 | 第75-79页 |
4.1.4 高分辨算法(IAS-Capon)与传统f-k分析结果对比验证 | 第79-80页 |
4.2 基于小孔径子台阵数据的三分量f-k聚束分析测试 | 第80-8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WTA台阵记录噪声的激发源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88-112页 |
5.1 远震P、SV和SH波噪声源定位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5.2 地脉动信号源区随季节和频率的变化特征 | 第90-95页 |
5.2.1 地脉动信号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90-93页 |
5.2.2 面波地脉动信号的频率依赖性 | 第93-95页 |
5.3 海洋风暴活动所激发的噪声源信号 | 第95-105页 |
5.3.1 台风激发的远震体波信号 | 第95-98页 |
5.3.2 台风活动激发的Rayleigh面波信号 | 第98-101页 |
5.3.3 由台风激发的Lg波噪声信号 | 第101-105页 |
5.4 不同类型的地脉动信号激发机理探讨 | 第105-109页 |
5.4.1 地脉动噪声源模型 | 第106-107页 |
5.4.2 地脉动噪声信号激发机理探讨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2-121页 |
6.1 结论 | 第112-115页 |
6.2 进展与展望 | 第115-121页 |
6.2.1 进展 | 第115-118页 |
6.2.2 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7页 |
致谢 | 第137-14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