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尾矿地域中耐铀优势菌分离及功能蛋白作用解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含铀废水概述 | 第11页 |
1.2 微生物除铀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单一菌种微生物除铀 | 第11-13页 |
1.2.2 微生物菌群除铀 | 第13-15页 |
1.2.3 铀与蛋白相互作用 | 第15页 |
1.3 微生物除铀机理概述 | 第15-17页 |
1.3.1 生物还原 | 第15-16页 |
1.3.2 生物吸附 | 第16页 |
1.3.3 生物矿化 | 第16-17页 |
1.3.4 生物富集 | 第17页 |
1.4 研究意义、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耐铀优势细菌筛选、分离 | 第21-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1页 |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页 |
2.2.2 培养基的灭菌 | 第22-23页 |
2.3 优势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23-24页 |
2.3.1 细菌分离纯化方法 | 第23-24页 |
2.3.2 优势细菌筛选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4.1 优势细菌筛选结果 | 第24-25页 |
2.4.2 优势细菌筛选分析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耐铀优势细菌及其鉴定 | 第27-39页 |
3.1 试验材料与器材 | 第27-28页 |
3.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页 |
3.2.2 优势细菌形态学观察 | 第28-29页 |
3.2.3 优势细菌生理生化试验 | 第29-30页 |
3.2.4 优势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 第30页 |
3.2.5 优势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3.3.1 优势细菌形态学鉴定 | 第31-32页 |
3.3.2 优势细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2-34页 |
3.3.3 优势细菌生长特性 | 第34-35页 |
3.3.4 优势细菌16SrDNA鉴定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优势细菌试验及蛋白分析 | 第39-49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4.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39页 |
4.1.2 铀标准溶液配制 | 第39-40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4.2.1 优势细菌除铀试验 | 第40-41页 |
4.2.2 优势细菌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41-42页 |
4.2.3 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42-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3.1 优势细菌除铀试验 | 第44-46页 |
4.3.2 优势细菌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46页 |
4.3.3 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表征分析 | 第49-57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1.1 SEM-EDS表征 | 第49页 |
5.1.2 FTIR表征 | 第49-50页 |
5.1.3 XRD表征 | 第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5.2.1 SEM-EDS分析 | 第50-51页 |
5.2.2 FTIR分析 | 第51-53页 |
5.2.3 XRD分析 | 第53-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