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集团融资渠道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2.1 房地产企业融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1 房地产融资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1.2 房地产融资渠道概念及分类 | 第14-15页 |
2.2 房地产企业融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2.1 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2 国外房地产企业融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3 国内外房地产企业融资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3.1.1 房地产投资下行趋势确立 | 第19-20页 |
3.1.2 商品房销售出现翘尾效应 | 第20页 |
3.1.3 商品房销售价格整体平稳 | 第20-21页 |
3.1.4 房地产调控政策因城施策 | 第21-22页 |
3.2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3.2.1 银行贷款稳中有降 | 第22-24页 |
3.2.2 非标融资持续提升 | 第24-25页 |
3.2.3 公司债发行监管趋严 | 第25-26页 |
3.2.4 销售回款稳中有升 | 第26-30页 |
第四章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现状及对比分析 | 第30-68页 |
4.1 恒大集团概况 | 第30-35页 |
4.1.1 恒大集团简介 | 第30页 |
4.1.2 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4.1.3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 | 第31-35页 |
4.2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纵向对比分析 | 第35-45页 |
4.2.1 初创期融资方式分析 | 第35-36页 |
4.2.2 成长期融资方式分析 | 第36-39页 |
4.2.3 成熟期融资方式分析 | 第39-45页 |
4.3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横向对比分析 | 第45-63页 |
4.3.1 经营情况横向对比分析 | 第45-53页 |
4.3.2 融资渠道横向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4.3.3 融资效率横向对比分析 | 第59-63页 |
4.4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3-68页 |
4.4.1 净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 | 第63-64页 |
4.4.2 综合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 第64-65页 |
4.4.3 流动负债占比相对较高 | 第65-66页 |
4.4.4 股权合作占比相对较低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优化设计 | 第68-78页 |
5.1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优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 第68-69页 |
5.1.1 融资渠道优化设计原则 | 第68-69页 |
5.1.2 融资渠道优化设计目标 | 第69页 |
5.2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优化设计思路和框架 | 第69-71页 |
5.2.1 融资渠道优化设计思路 | 第69-70页 |
5.2.2 融资渠道优化设计框架 | 第70-71页 |
5.3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优化设计方案 | 第71-78页 |
5.3.1 降低净资产负债率的方案 | 第71-73页 |
5.3.2 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方案 | 第73-74页 |
5.3.3 降低流动负债比例的方案 | 第74-76页 |
5.3.4 提高股权合作比例的方案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恒大集团融资渠道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第78-83页 |
6.1 加强恒大集团品牌建设 | 第78-79页 |
6.1.1 推进绿色安居工程 | 第78页 |
6.1.2 加强物业管理建设 | 第78-79页 |
6.2 提高房地产项目周转率 | 第79-80页 |
6.2.1 实施项目精品标准化 | 第79-80页 |
6.2.2 实施项目运营流程化 | 第80页 |
6.2.3 实施地产项目快速去化 | 第80页 |
6.3 提升恒大集团ROE水平 | 第80-83页 |
6.3.1 加大恒大集团开发规模 | 第81页 |
6.3.2 提高恒大集团运营效率 | 第81-82页 |
6.3.3 提高恒大集团利润水平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