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育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1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1-14页
        1.1.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1.2 实践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学者的观点第14-15页
        1.2.2 国外学者的阐释第15-17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科学精神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18-25页
    2.1 科学精神的概念第18-21页
        2.1.0 科学精神的定义和特征第18页
        2.1.1 科学精神的内涵第18-20页
        2.1.2 科学精神的结构第20-21页
    2.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第21-22页
        2.2.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性第21页
        2.2.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第21-22页
        2.2.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动性第22页
    2.3 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22-25页
        2.3.1 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第22-23页
        2.3.2 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科学精神培育的方向和目标第23页
        2.3.3 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第23-25页
3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第25-32页
    3.1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第25-27页
        3.1.1 极端化非理性唯物思维型第25页
        3.1.2 唯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型第25-26页
        3.1.3 高科技迷信伪科学型第26-27页
        3.1.4 共产主义信仰边缘化型第27页
    3.2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影响第27-28页
    3.3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第28-32页
        3.3.1 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第28-29页
        3.3.2 近代功利主义的影响第29页
        3.3.3 当代社会现实的影响第29-30页
        3.3.4 脱离人文精神规范和引导第30页
        3.3.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第30-32页
4 培育科学精神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第32-35页
    4.1 培育科学精神是时代进步的内在要求第32-33页
        4.1.1 培育科学精神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32页
        4.1.2 培育科学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32-33页
    4.2 培育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33-34页
    4.3 培育科学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的内在要求第34-35页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的原则和内容第35-39页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的原则第35-36页
        5.1.1 坚持方向性原则第35页
        5.1.2 坚持科学性原则第35页
        5.1.3 坚持实践性原则第35页
        5.1.4 坚持时代性原则第35-36页
        5.1.5 坚持生活性原则第36页
        5.1.6 坚持目的性原则第36页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的内容第36-39页
        5.2.1 求真务实精神第36-37页
        5.2.2 突破创新精神第37页
        5.2.3 理性唯物精神第37页
        5.2.4 实践探索精神第37-38页
        5.2.5 宽容尊重精神第38页
        5.2.6 质疑批判精神第38-39页
        5.2.7 奉献吃苦精神第39页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的对策第39-47页
    6.1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主体的素养第39-41页
        6.1.1 增强专业教师的科学素养第39-40页
        6.1.2 增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第40-41页
    6.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方式的创新第41-44页
        6.2.1 依托媒体,搭建平台第41-42页
        6.2.2 构建网络,形成合力第42-43页
        6.2.3 融科学史,创新理论第43页
        6.2.4 心理思政,有效结合第43-44页
    6.3 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第44-47页
        6.3.1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宣传环境第44页
        6.3.2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第44-45页
        6.3.3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第45-47页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附录第54-59页
致谢第59-60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研究
下一篇:仁怀城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