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衡阳市蒸水河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1 城市慢行出行方式的回归第17页
        1.1.2 城市滨水区特色景观营造的需要第17页
        1.1.3 建设低碳宜居城市的必要选择第17-18页
    1.2 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1.3.1 城市滨水区第19页
        1.3.2 慢行系统第19页
        1.3.3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第19-20页
        1.3.4 慢行活动第20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第20-29页
        1.4.1 城市滨水区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2 慢行系统研究进展第23-28页
        1.4.3 发展趋势第28页
        1.4.4 我国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9-31页
        1.5.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5.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6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32-42页
    2.1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第32-34页
        2.1.1 景观生态学第32页
        2.1.2 环境心理学第32-33页
        2.1.3 景观美学第33页
        2.1.4 游憩学理论第33-34页
    2.2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的构成要素第34-37页
        2.2.1 慢行网络第34-35页
        2.2.2 慢行景观第35-36页
        2.2.3 慢行设施第36-37页
    2.3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的功能第37-38页
        2.3.1 通勤功能第37页
        2.3.2 文化功能第37页
        2.3.3 休闲功能第37-38页
        2.3.4 生态教育功能第38页
    2.4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的建设类型第38-39页
        2.4.1 交通慢行系统第38-39页
        2.4.2 文化慢行系统第39页
        2.4.3 休闲慢行系统第39页
    2.5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的特征第39-40页
        2.5.1 具有绿色环保的性质第39-40页
        2.5.2 具有短途出行的优势第40页
        2.5.3 弥补交通体系的不足第40页
        2.5.4 拥有多样的空间体验第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案例分析与研究第42-51页
    3.1 圣安东尼奥河滨水慢行系统第42-44页
    3.2 新加坡榜鹅滨水慢行系统第44-45页
    3.3 北京营城建都滨水慢行系统第45-48页
    3.4 深圳市西湾公园滨水慢行系统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研究第51-67页
    4.1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原则第51-53页
        4.1.1 安全性原则第51页
        4.1.2 可达性原则第51页
        4.1.3 系统性原则第51-52页
        4.1.4 生态性原则第52页
        4.1.5 特色性原则第52页
        4.1.6 亲水性原则第52-53页
        4.1.7 人性化原则第53页
    4.2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内容第53-63页
        4.2.1 道路设计第53-57页
        4.2.2 配套设施设计第57-61页
        4.2.3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无障碍环境设计第61页
        4.2.4 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无障碍环境设计第61-63页
    4.3 影响因素第63-66页
        4.3.1 自然环境第63-64页
        4.3.2 人文环境第64-65页
        4.3.3 设施因素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湖南衡阳蒸水河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第67-105页
    5.1 湖南省慢行系统建设状况第67页
    5.2 项目概况第67-71页
        5.2.1 区位分析第67-69页
        5.2.2 上位规划第69-71页
    5.3 现状分析第71-77页
        5.3.1 市政交通分析第71页
        5.3.2 现状用地分析第71-73页
        5.3.3 竖向分析第73页
        5.3.4 轴线分析第73-74页
        5.3.5 视线分析第74-75页
        5.3.6 历史文化提取第75-76页
        5.3.7 存在的问题第76-77页
    5.4 设计目标第77页
    5.5 设计策略第77-78页
        5.5.1 构建通达的城市滨水区慢行网络第77-78页
        5.5.2 增强城市滨水区特色慢行空间的融合第78页
        5.5.3 提升城市滨水区慢行设施的建设第78页
    5.6 总体设计第78-79页
    5.7 分区设计第79-86页
        5.7.1 儿童游乐区第80-81页
        5.7.2 亲水慢行区第81-83页
        5.7.3 安静游憩区第83-84页
        5.7.4 文化展示区第84-86页
    5.8 专项设计第86-103页
        5.8.1 道路设计第86-94页
        5.8.2 自行车停放设施设计第94-96页
        5.8.3 特色节点景观设计第96-99页
        5.8.4 配套设施设计第99-100页
        5.8.5 无障碍环境设计第100-101页
        5.8.6 植物种植设计第101-102页
        5.8.7 照明设计第102-103页
    5.9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6.1 结论第105-106页
    6.2 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森林体验与养生规划研究--以建宁森林特色小镇为例
下一篇:基于场地特征的微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