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NO_x的排放 | 第10-11页 |
1.1.2 NO_x的治理 | 第11页 |
1.2 氮氧化物的生成及控制 | 第11-13页 |
1.2.1 NO_x的生成机理 | 第11-12页 |
1.2.2 NO_x的控制技术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焦炭-NO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微波处理对焦炭微结构及其还原NO影响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化学法制备膨胀石墨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4 国内外文献的简析综述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和仪器 | 第20-30页 |
2.1 微波-热重-红外反应器 | 第20-23页 |
2.1.1 微波-热重-红外反应器加热系统 | 第21-22页 |
2.1.2 配气系统 | 第22页 |
2.1.3 烟气处理及分析系统 | 第22页 |
2.1.4 温度场标定 | 第22-23页 |
2.2 热重反应器系统 | 第23-25页 |
2.2.1 热重反应器主体部分 | 第23-24页 |
2.2.2 温度场的标定 | 第24-25页 |
2.3 竖直管式炉系统 | 第25-27页 |
2.3.1 竖直管式炉主体部分 | 第26页 |
2.3.2 温度场的标定 | 第26-27页 |
2.4 水平管式炉系统 | 第27-28页 |
2.5 其它测试仪器简介 | 第28-29页 |
2.5.1 热重分析仪 | 第28页 |
2.5.2 碳氢氮元素分析仪 | 第28页 |
2.5.3 气体吸附仪 | 第28-29页 |
2.5.4 拉曼光谱分析仪 | 第29页 |
2.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样品的制备及物化结构分析 | 第30-49页 |
3.1 原始煤焦及改性煤焦的制取 | 第30-34页 |
3.1.1 宁夏无烟煤焦的制备 | 第30-31页 |
3.1.2 氧化插层焦的制备 | 第31-32页 |
3.1.3 膨化改性焦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 原煤及煤焦的工业分析 | 第34页 |
3.3 原煤及煤焦的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3.4 膨化改性对煤焦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35-40页 |
3.5 膨化改性对煤焦杂化碳结构的影响 | 第40-46页 |
3.6 膨化改性对煤焦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膨化改性煤焦的NO反应性实验 | 第49-68页 |
4.1 煤焦-NO反应性实验方案 | 第49-50页 |
4.1.1 程序升温法 | 第49页 |
4.1.2 恒温加热法 | 第49-50页 |
4.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4.2 热解温度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0-52页 |
4.3 高温膨化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2-54页 |
4.3.1 膨化温度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2-53页 |
4.3.2 膨化时间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3-54页 |
4.4 微波膨化对改性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4-61页 |
4.4.1 膨化功率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4-56页 |
4.4.2 膨化时间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6页 |
4.4.3 NO入口浓度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6-59页 |
4.4.4 添加不同浓度CO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9-61页 |
4.5 微波改性对煤焦燃烧及NO生成特性影响 | 第61-66页 |
4.5.1 微波膨化预处理对煤焦燃烧及NO生成特性影响 | 第62-63页 |
4.5.2 施加微波场对煤焦燃烧及NO生成特性影响 | 第63-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