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1-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我国对B2B价格共谋行为的规制现状 | 第16-26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对B2B价格共谋的规制现状 | 第16页 |
二、对B2B价格共谋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23页 |
(一)实践证明——国内外对B2B平台进行反垄断规制的案例 | 第16-19页 |
(二)对B2B平台进行规制的新挑战——双边市场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三)B2B的优势决定对其规制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三、我国反垄断法规制B2B价格共谋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立法层面上对信息交换的反竞争性认定标准不明晰 | 第23-24页 |
(二)B2B平台价格共谋行为认定存在灰色地带 | 第24页 |
(三)反垄断执法机构多元性 | 第24-25页 |
(四)“合理预期”的缺乏导致价格共谋的发现难、执法难 | 第25-26页 |
第二章 B2B平台信息交换的反垄断法理论基础分析 | 第26-36页 |
一、信息交换的反垄断法价值分析 | 第26-30页 |
(一)信息交换促进生产效率 | 第26-28页 |
(二)信息交换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公平、自由等价值 | 第28-29页 |
(三)信息交换行为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标 | 第29-30页 |
二、B2B平台上基于信息交换产生的价格共谋的法律规制要件 | 第30-33页 |
(一)特殊的主体条件 | 第31页 |
(二)信息交换的市场结构基础 | 第31-32页 |
(三)交换信息的种类与方式 | 第32-33页 |
三、B2B平台信息交换与企业合并控制的相似性 | 第33-36页 |
(一)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规制要件 | 第33页 |
(二)产业联营型B2B平台的实质 | 第33-36页 |
第三章 B2B平台价格共谋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6-43页 |
一、B2B平台的双边性特征 | 第36-39页 |
(一)用户的互补性 | 第36-37页 |
(二)网络的外部性效应(Network Externality) | 第37-38页 |
(三)特殊的定价体系 | 第38-39页 |
二、B2B平台共谋的博弈过程 | 第39-43页 |
(一)竞争与合作: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 第39-41页 |
(二)企业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博弈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欧美对B2B价格共谋规制的经验 | 第43-50页 |
一、对B2B共谋进行事后规制——Airline Tariff Publishing Company (ATP)案 | 第43-47页 |
(一)ATPCO案件分析 | 第43-45页 |
(二)美国反托拉斯法对B2B价格共谋的相关规定 | 第45-47页 |
二、对B2B共谋进行事前预防——欧盟对Volbroker.com公司的审查预防 | 第47-50页 |
(一)Volbroker.com公司案预防审查分析 | 第48页 |
(二)欧共体竞争法对B2B的规制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B2B价格共谋规制的建议 | 第50-58页 |
一、明确认定标准——信息交换违法性判断 | 第50-53页 |
(一)对信息交换行为发生的市场结构进行认定 | 第50-51页 |
(二)对交换的信息类型的认定 | 第51-52页 |
(三)信息交换的时机与信息的时效性 | 第52页 |
(四)交换信息主体的身份 | 第52页 |
(五)不能对一致行为作出合理解释 | 第52-53页 |
二、建立预防制度——B2B平台设立审查制度 | 第53-54页 |
(一)建立B2B平台设立申报与审查制度 | 第53-54页 |
(二)预防审查要求我国各垄断执法机构加强协调 | 第54页 |
三、加强发现价格共谋的有力武器——宽恕制度 | 第54-55页 |
(一)减少法律规定的模糊性 | 第54-55页 |
(二)宽恕制度应当适用于卡特尔组织者 | 第55页 |
四、提高执行效率——反垄断承诺制度 | 第55-58页 |
(一)平衡承诺协议双方的实际地位 | 第55-56页 |
(二)增加承诺协议的救济,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