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我国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现状及问题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从几个案例看我国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制度环境 | 第17-19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7-18页 |
二、对比分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现状 | 第19-23页 |
一、法制环境 | 第19-20页 |
二、司法实践 | 第20-23页 |
第三节 我国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面临的制度障碍 | 第23-25页 |
一、间接消费者的原告资格问题 | 第23页 |
二、消费者举证难、诉讼负担沉重等问题突出 | 第23-24页 |
三、损失数额的确定及损害赔偿制度的选择 | 第24页 |
四、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弊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理论分析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法律要义 | 第25页 |
二、外延分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29页 |
一、法经济学角度 | 第27-28页 |
二、法理基础 | 第28-29页 |
三、经济法上的思考 | 第29页 |
第三节 反垄断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制度衔接 | 第29-34页 |
一、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 第29-30页 |
二、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的具体制度对比 | 第30-32页 |
三、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的制度衔接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国外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比较研究 | 第34-41页 |
第一节 美国反垄断私人执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34-37页 |
一、从帕梅案看美国反垄断私人执行的激励机制 | 第34-35页 |
二、美国反垄断民事诉讼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三、对间接消费者起诉资格的限制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德国竞争法的私人执行 | 第37-39页 |
一、制度特色 | 第37-38页 |
二、评价与启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日本的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 | 第39页 |
第四节 综合分析与经验启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消费者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建议 | 第41-48页 |
第一节 立法理念与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一、加强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直接保护 | 第41页 |
二、激励诉讼与防止滥诉之间的平衡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原告资格与行政性垄断的可诉性 | 第42-43页 |
一、明确间接消费者的起诉资格 | 第42页 |
二、明确行政垄断行为的可诉性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证据规则及举证责任分配 | 第43-45页 |
一、证据规则 | 第43-44页 |
二、有限制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 第44-45页 |
第四节 诉讼费用规则与损害赔偿制度 | 第45-46页 |
一、确立特殊的诉讼费用规则 | 第45-46页 |
二、损失数额的确定及酌定三倍赔偿制度 | 第46页 |
第五节 完善小额多数纠纷解决机制 | 第46-48页 |
一、确立集团诉讼的长期性 | 第46-47页 |
二、鼓励团体诉讼与公益诉讼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