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13-17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2.1 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模式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第17-19页 |
2.1.1 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新型农村社区模式选择的条件 | 第18-19页 |
2.1.3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分类 | 第19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2.2.1 社区发展运动 | 第19-20页 |
2.2.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 第20页 |
2.2.3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增长极理论 | 第21页 |
2.3 国外研究综述与实践 | 第21-23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2 国外有关农村社区的实践 | 第22-23页 |
2.4 国内研究综述与实践 | 第23-27页 |
2.4.1 国内有关农村社区的研究 | 第23-25页 |
2.4.2 国内有关农村社区的实践 | 第25-27页 |
2.5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要素和特点 | 第29-41页 |
3.1 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要素和特点 | 第29-32页 |
3.1.1 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要素 | 第29-32页 |
3.1.2 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32页 |
3.2 新乡县服务完善性发展模式的要素和特点 | 第32-35页 |
3.3 延津县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的要素和特点 | 第35-37页 |
3.4 辉县市资源整合型发展模式的要素和特点 | 第37-41页 |
第四章 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第41-47页 |
4.1 三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41-43页 |
4.1.1 背景相同,基础不同 | 第41-42页 |
4.1.2 源动力不同,目标相同 | 第42-43页 |
4.1.3 途径相同,着力点不同 | 第43页 |
4.2 三种发展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43-44页 |
4.2.1 服务完善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44页 |
4.2.2 企业带动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44页 |
4.2.3 资源整合型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44页 |
4.3 小结 | 第44-47页 |
第五章 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基于新乡市 56 个村 1950 户的调查数据 | 第47-53页 |
5.1 新乡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5.1.1 基层政府越位,存在强制搬迁 | 第47-48页 |
5.1.2 农民主体缺位,多数被动参与 | 第48-49页 |
5.1.3 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补贴缺 | 第49-50页 |
5.2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存在的困境 | 第50-53页 |
5.2.1 “以宅换房”:权益保障存有疑虑 | 第50-51页 |
5.2.2 用土地换社保:放弃土地存在风险 | 第51-52页 |
5.2.3 用土地换工作:稳定就业面临压力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6.1 明确规划目标 | 第53页 |
6.2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53-54页 |
6.3 考虑社区范围与规模 | 第54页 |
6.4 加快社区居民点体系建设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