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体外循环治疗仪改进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血液净化模式简介 | 第10-11页 |
1.3 血液净化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 第13-14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结构 | 第14-17页 |
2 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 | 第17-21页 |
2.1 血液净化体外循环治疗仪简介 | 第17页 |
2.2 治疗系统改进方案 | 第17-21页 |
2.2.1 监控改进方案设计 | 第18-19页 |
2.2.2 监控参数的范围设定 | 第19-21页 |
3 硬件设计 | 第21-45页 |
3.1 动力系统设计 | 第21-28页 |
3.1.1 泵的选择 | 第21-22页 |
3.1.2 硬件设计方案 | 第22-23页 |
3.1.3 PWM原理与应用 | 第23-25页 |
3.1.4 控制器MCU简介 | 第25-26页 |
3.1.5 驱动方案设计 | 第26-28页 |
3.2 血液管路压力采集单元设计 | 第28-37页 |
3.2.1 硬件总体结构简介 | 第28页 |
3.2.2 传感器的选型 | 第28-30页 |
3.2.3 AD转换芯片简介 | 第30-31页 |
3.2.4 AD转换设计简介 | 第31-32页 |
3.2.5 AD芯片电路设计 | 第32页 |
3.2.6 参考电压电路设计 | 第32-34页 |
3.2.7 电压转换电路设计 | 第34-35页 |
3.2.8 主控芯片的小系统电路 | 第35页 |
3.2.9 程序下载电路 | 第35-37页 |
3.3 气泡检测模块 | 第37-39页 |
3.3.1 气泡检测方式对比 | 第37页 |
3.3.2 气泡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第37-39页 |
3.4 漏血传感器 | 第39-40页 |
3.4.1 漏血模块简介 | 第39页 |
3.4.2 漏血采集参数设定 | 第39-40页 |
3.5 血液加热单元 | 第40-45页 |
3.5.1 加热单元的设计方案 | 第41页 |
3.5.2 血液加热单元功能与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3.5.3 DS18B20温度采集 | 第42-43页 |
3.5.4 加热单元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4 485通信单元 | 第45-57页 |
4.1 通信的分类 | 第45页 |
4.2 485通信原理 | 第45-46页 |
4.3 485通信模式 | 第46-47页 |
4.4 485通信协议对比 | 第47-50页 |
4.4.1 ASCII数据传输协议简介 | 第47-48页 |
4.4.2 RTU数据传输协议简介 | 第48-50页 |
4.5 485通信电路设计 | 第50-51页 |
4.6 485通信校验 | 第51-52页 |
4.6.1 CRC校验 | 第52页 |
4.7 485模块通信应用协议 | 第52-57页 |
5 软件控制与u C/ OS ?Ⅱ任务分配 | 第57-71页 |
5.1 u C/ OS ?Ⅱ系统简介 | 第57页 |
5.2 u C/ OS ?Ⅱ任务分布以及任务结构 | 第57-58页 |
5.3 任务调度规则 | 第58-59页 |
5.4 动力部分控制 | 第59-63页 |
5.5 加热单元控制 | 第63-64页 |
5.6 AD数据采集控制 | 第64-68页 |
5.7 循环治疗运行任务调度 | 第68-70页 |
5.8 系统整体调度 | 第70-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