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15飞机隔框基于m值理论的高效超塑成形技术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超塑性的本构方程 | 第11-13页 |
1.4 超塑性等温锻造成形技术 | 第13-14页 |
1.5 软件DEFORM在塑性成形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7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6页 |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和试样制备 | 第18-20页 |
2.2.1 实验材料TA15合金 | 第18-19页 |
2.2.2 试样制备 | 第19-20页 |
2.3 实验设备 | 第20-22页 |
2.3.1 拉伸试验机 | 第20-21页 |
2.3.2 加热装置及润滑方式 | 第21页 |
2.3.3 观察金相组织的设备 | 第21-22页 |
2.4 拉伸实验方案 | 第22-25页 |
2.4.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2页 |
2.4.2 实验结果 | 第22-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TA15合金高温本构关系的研究 | 第26-38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3.3 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28-34页 |
3.3.1 本构关系模型的选择 | 第28页 |
3.3.2 热激活能的计算 | 第28-33页 |
3.3.3 TA15合金的本构方程 | 第33-34页 |
3.4 本构方程的检验与修正 | 第34-37页 |
3.4.1 本构方程的误差检验 | 第34页 |
3.4.2 本构方程的修正 | 第34-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隔框模锻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 | 第38-51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隔框零件分析 | 第38-39页 |
4.3 隔框锻件设计 | 第39-42页 |
4.3.1 分模面的选择 | 第39-40页 |
4.3.2 机加工余量和公差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3 拔模斜度的确定 | 第41页 |
4.3.4 圆角半径的确定 | 第41-42页 |
4.4 锻模型槽设计 | 第42-45页 |
4.4.1 收缩率的选择 | 第42-43页 |
4.4.2 毛边槽的设计 | 第43-45页 |
4.5 毛坯设计 | 第45-48页 |
4.5.1 锻件毛坯的计算 | 第45-46页 |
4.5.2 体积不变法 | 第46页 |
4.5.3 最优毛坯的确定 | 第46-48页 |
4.6 隔框缩比件的设计 | 第48-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飞机隔框高效超塑性成形的数值模拟 | 第51-70页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5.2 模拟运行软件 | 第52-53页 |
5.3 模型及材料的准备 | 第53-56页 |
5.3.1 模型导入 | 第53页 |
5.3.2 材料导入 | 第53-55页 |
5.3.3 TA15材料的模拟验证 | 第55-56页 |
5.4 模拟工艺方案的设定 | 第56-59页 |
5.4.1 网格的划分 | 第56-57页 |
5.4.2 步长的计算 | 第57页 |
5.4.3 上模速度的设定 | 第57-58页 |
5.4.4 温度的设定 | 第58页 |
5.4.5 工具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8页 |
5.4.6 体积补偿的确定 | 第58-59页 |
5.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5.5.1 毛坯成形过程 | 第59-60页 |
5.5.2 填充情况 | 第60-61页 |
5.5.3 载荷-行程曲线 | 第61-62页 |
5.5.4 等效应力、等效应变的影响 | 第62-64页 |
5.5.5 上模速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5.6 缩比隔框的高效超塑性成形数值模拟 | 第65-68页 |
5.6.1 参数设置 | 第65页 |
5.6.2 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