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文献研读法 | 第17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17-18页 |
三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低碳技术及其创新 | 第19-28页 |
第一节 低碳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 第19-21页 |
一 低碳技术的内涵与分类 | 第19-20页 |
二 低碳技术的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低碳技术的作用 | 第21-23页 |
一 缓解我国化石能源危机 | 第21页 |
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21-22页 |
三 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 | 第22页 |
四 提高我们日常生活品质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3-26页 |
一 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技术社会学的理论 | 第26-28页 |
一 技术社会学的概念 | 第26页 |
二 技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其瓶颈因素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一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现状 | 第28-30页 |
二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低碳技术创新中的瓶颈因素 | 第32-36页 |
一 政府缺乏低碳创新政策 | 第32-33页 |
二 缺少正确的低碳消费模式 | 第33-34页 |
三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低碳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其瓶颈因素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我国低碳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一 我国低碳技术应用的现状 | 第36-37页 |
二 我国应用低碳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低碳技术应用中的瓶颈因素 | 第39-44页 |
一 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 第39-41页 |
二 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41页 |
三 消费观念滞后 | 第41-42页 |
四 技术条件的限制 | 第42-44页 |
第五章技术社会学视角下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瓶颈的突破路径 . 34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健全国家政策 | 第44-52页 |
一 健全能源政策 | 第44-45页 |
二 健全产业政策 | 第45-47页 |
三 健全技术政策 | 第47-48页 |
四 健全财税政策 | 第48-49页 |
五 健全消费政策 | 第49-50页 |
六 健全对外政策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完善政府监管 | 第52-54页 |
一 政府转变其管理模式 | 第52-53页 |
二 政府做出正确的示范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完善企业主体 | 第54-57页 |
一 完善企业结构 | 第55-56页 |
二 转变企业生产模式 | 第56页 |
三 培育企业低碳文化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增强公民参与 | 第57-59页 |
一 公民的社会责任 | 第57-58页 |
二 公民的低碳实践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