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纳西-汉语双语语料库构建介绍 | 第17-31页 |
2.1 纳西字库 | 第17-20页 |
2.1.1 纳西字符的收集 | 第17-18页 |
2.1.2 纳西字体的制作过程 | 第18-20页 |
2.1.3 纳西字体库建立 | 第20页 |
2.2 纳西词典 | 第20-23页 |
2.2.1 纳西词典的收集 | 第20-21页 |
2.2.2 纳西电子词典库建立 | 第21-23页 |
2.3 纳西-汉语双语语料库 | 第23-28页 |
2.3.1 纳西-汉语双语语料库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2.3.2 纳西-汉语双语语料库的标注规范 | 第24-25页 |
2.3.3 纳西语依存关系标注规范 | 第25-26页 |
2.3.4 纳西语树库的构建 | 第26-28页 |
2.3.5 纳西依存句法分析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纳西语语义角色标注方法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基于依存关系的纳西语义角色标注 | 第32-39页 |
3.2.1 纳西语依存关系 | 第32-33页 |
3.2.2 纳西语语义角色标注分析 | 第33-36页 |
3.2.3 最大熵分类模型 | 第36-37页 |
3.2.4 纳西语语义角色标注及识别 | 第37-39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3.3.1 实验设置 | 第39-40页 |
3.3.2 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融合语义角色特征的纳西汉语机器翻译方法 | 第43-5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融合语义角色特征的纳西汉语机器翻译模型 | 第43-46页 |
4.2.1 依存树到串模型 | 第43-44页 |
4.2.2 语义角色特征模型 | 第44-45页 |
4.2.3 融合语义角色特征的纳西汉语机器翻译模型 | 第45-46页 |
4.3 翻译模型的训练 | 第46-48页 |
4.3.1 模板抽取 | 第46-47页 |
4.3.2 概率计算 | 第47页 |
4.3.3 参数训练 | 第47-48页 |
4.4 解码 | 第48-49页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5.1 实验工具选取 | 第49-50页 |
4.5.2 BLEU值 | 第50页 |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融合语义角色特征的纳西汉语机器翻译系统的实现 | 第53-57页 |
5.1 系统的开发背景 | 第53页 |
5.2 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及资源 | 第53-54页 |
5.2.1 基础开源工具 | 第53-54页 |
5.2.2 语料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模型训练工具 | 第54页 |
5.3 系统实现 | 第54-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 | 第57-59页 |
6.1 总结 | 第57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软件著作权 | 第66-67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项目基金及参与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