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我国钢铁工业的燃耗特点及热风温度的影响 | 第9-10页 |
1.2 低风温对莱钢2~ | 第10-12页 |
1.3 生产实际现状分析 | 第12-17页 |
1.3.1 高炉生产燃料比较高的原因分析 | 第12页 |
1.3.2 热风炉送风风温低原因分析 | 第12-15页 |
1.3.3 入炉原燃料控制 | 第15-16页 |
1.3.4 高炉操作制度和思路在风温下行的影响下适应性问题 | 第16-17页 |
1.4 方案总体思路构想 | 第17-18页 |
2. 风温提升 | 第18-23页 |
2.1 抑制风温下行的方法 | 第18-21页 |
2.1.1 热风炉炉体修复 | 第18-19页 |
2.1.2 加设煤气加压机保证烧炉效率 | 第19-20页 |
2.1.3 冶炼强度控制 | 第20-21页 |
2.2 热风炉配加富氧烧炉提升风温 | 第21-23页 |
3. 槽下振筛和称量系统改造 | 第23-26页 |
3.1 提高振筛振幅增加筛分能力 | 第23页 |
3.2 增加下料口挡板 | 第23-24页 |
3.3 小焦筛挡料门帘改造 | 第24页 |
3.4 通过料流判断焦炭水分 | 第24-25页 |
3.5 称量纠错自动程序 | 第25-26页 |
4 优化工艺操作参数群 | 第26-34页 |
4.1 提高鼓风动能 | 第26-27页 |
4.2 提高煤粉燃烧率 | 第27-30页 |
4.3 优化布料制度关注气流分布 | 第30-31页 |
4.4 采用合理的造渣制度 | 第31-33页 |
4.5 高顶压的使用 | 第33-34页 |
5 低硅冶炼 | 第34-38页 |
5.1 硅在高炉内的还原机理 | 第34-35页 |
5.2 铁水物理热管理 | 第35页 |
5.3 理论燃烧温度管理 | 第35-36页 |
5.4 富氧控制 | 第36页 |
5.5 铁口操作控制 | 第36页 |
5.6 燃料比量化操作 | 第36-37页 |
5.7 炉渣性能 | 第37-38页 |
6. 实施效果 | 第38-40页 |
6.1 运行情况 | 第38页 |
6.2 主要技术指标及达到的水平 | 第38-40页 |
7. 新疆1350m3高炉炉墙结厚原因分析与处理 | 第40-55页 |
7.1 炉墙结厚及其原因 | 第40-45页 |
7.1.1 原燃料方面的原因 | 第40-42页 |
7.1.1.1 入炉烧结矿方面 | 第41页 |
7.1.1.2 入炉用料配料结构变化频繁 | 第41页 |
7.1.1.3 入炉焦炭质量不稳定 | 第41-42页 |
7.1.1.4 高炉锌负荷过高 | 第42页 |
7.1.2 操作方面的原因 | 第42-45页 |
7.1.2.1 采取中心加焦操作,致使边缘长期过重 | 第42页 |
7.1.2.2 发生管道现象以及崩料和悬料 | 第42-43页 |
7.1.2.3 长时间低料线作业 | 第43页 |
7.1.2.4 结厚初期没有及时控制冶炼强度 | 第43-44页 |
7.1.2.5 炉缸热制度、造渣制度控制不合理 | 第44页 |
7.1.2.6 设备故障率高 | 第44-45页 |
7.1.2.7 中心大量打水 | 第45页 |
7.1.2.8 冷却制度不合理 | 第45页 |
7.2 炉墙结厚处理 | 第45-50页 |
7.2.1 发展边缘煤气流 | 第46页 |
7.2.2 降料线操作 | 第46-50页 |
7.3 复风开炉操作 | 第50-52页 |
7.3.1 恢复过程 | 第50-51页 |
7.3.2 经验教训 | 第51-52页 |
7.4 炉墙结厚预防及总结 | 第52-55页 |
7.4.1 经验总结 | 第52-53页 |
7.4.2 预防措施 | 第53-55页 |
8. 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