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公共品的多元供给与PPP模式 | 第15-17页 |
1.2.2 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 | 第17-19页 |
1.2.3 互惠与强互惠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社区公共品与博弈相关理论 | 第22-33页 |
2.1 社区公共品相关概念与分类 | 第22-26页 |
2.1.1 社区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社区公共品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3 公共品的分类 | 第24-26页 |
2.2 供给困境 | 第26-27页 |
2.2.1 搭便车 | 第26-27页 |
2.2.2 公地悲剧 | 第27页 |
2.3 博弈相关概念与分类 | 第27-31页 |
2.3.1 博弈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2.3.2 博弈的分类 | 第30-31页 |
2.4 博弈困境 | 第31-32页 |
2.4.1 囚徒困境 | 第31-32页 |
2.4.2 多重纳什均衡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3 社区公共品居民间合作供给的博弈分析 | 第33-47页 |
3.1 完全信息下公共品供给的博弈模型 | 第33-35页 |
3.1.1 社区公共品居民间合作供给的囚徒困境 | 第33-34页 |
3.1.2 社区公共品居民间合作供给的多重纳什均衡 | 第34-35页 |
3.2 完全信息下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因素 | 第35-44页 |
3.2.1 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 第35-38页 |
3.2.2 重复博弈 | 第38-39页 |
3.2.3 惩罚威胁 | 第39-40页 |
3.2.4 血缘、文化及同群效应 | 第40-42页 |
3.2.5 信念 | 第42-44页 |
3.3 不完全信息下社区公共品供给的博弈模型 | 第44-45页 |
3.4 居民间合作供给社区公共品的现实应用 | 第45-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4 社区公共品物业与居民间合作供给的博弈分析 | 第47-60页 |
4.1 物业供给模式的基本情况 | 第47-48页 |
4.1.1 物业供给模式的优势 | 第47-48页 |
4.1.2 道德风险问题 | 第48页 |
4.2 物业与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品的囚徒困境 | 第48-50页 |
4.3 物业与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品的影响因素 | 第50-59页 |
4.3.1 惩罚威胁 | 第50-52页 |
4.3.2 重复博弈 | 第52-53页 |
4.3.3 交易成本 | 第53-56页 |
4.3.4 声誉 | 第56-58页 |
4.3.5 技术进步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0-68页 |
5.1 关于社区公共品供给问题博弈分析的结论 | 第60-62页 |
5.1.1 居民间合作供给博弈分析的结论 | 第60-61页 |
5.1.2 物业与居民间合作供给博弈分析的结论 | 第61-62页 |
5.2 关于解决社区公共品供给问题的建议 | 第62-65页 |
5.2.1 居民间合作供给社区公共品的建议 | 第62-63页 |
5.2.2 物业与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品的建议 | 第63-65页 |
5.3 政府的作用 | 第65-68页 |
5.3.1 保障社区公益物品的供给 | 第65页 |
5.3.2 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 第65-66页 |
5.3.3 对社区公共品进行管制 | 第66-67页 |
5.3.4 制定优惠政策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