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母乳喂养的好处和现状 | 第12页 |
2.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 第12-13页 |
3. 自我效能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4.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4.1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概念 | 第14页 |
4.2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 | 第14-15页 |
4.3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研究 | 第15-16页 |
5. 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现状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7-1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4 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18页 |
1.5 样本量的计算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1 试验设计类型 | 第18页 |
2.2 研究对象分组 | 第18页 |
2.3 干预方案 | 第18-20页 |
3. 测量工具和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3.2 母乳喂养知识问卷 | 第20页 |
3.3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Breastfeeding Self-Eefficacy Scale Short Form,BSES-SF) | 第20-21页 |
3.4 产后乳房肿胀 | 第21页 |
3.5 产后喂养方式 | 第21页 |
3.6 对门诊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认可度 | 第21页 |
4. 评价方法 | 第21页 |
5. 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5.2 减少样本量的流失 | 第21-22页 |
5.3 试验效果的控制 | 第22页 |
5.4 减少两组之间的干扰 | 第22页 |
5.5 资料收集的质量控制 | 第22页 |
6.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7.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8. 伦理考虑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4-30页 |
1 基线资料分析 | 第24-25页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4-25页 |
2 干预后观察指标 | 第25-30页 |
2.1 母乳喂养知识问卷得分比较 | 第25页 |
2.2 两组孕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第25-28页 |
2.3 两组孕产妇产后三天内乳房肿胀程度比较 | 第28页 |
2.4 两组孕产妇纯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 第28-29页 |
2.5 两组孕产妇对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比较 | 第29-3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0-35页 |
1. 干预的人群及时间的选择 | 第30页 |
2. 增强自我效能的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方式的建立 | 第30页 |
3. 增强自我效能的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方式,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增强自我效能的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方式,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5. 增强自我效能的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方式,对产后三天内乳房肿胀的影响 | 第32页 |
6. 增强自我效能的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方式,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6.1 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 | 第32-33页 |
6.2 延缓纯母乳喂养率的下降 | 第33页 |
7. 孕产妇出院后对产前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 第33页 |
8. 结论 | 第33-35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点和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