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流场特征提取与可视化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特征提取方法 | 第17-19页 |
·直接显示方法 | 第19-20页 |
·几何形状方法 | 第20-23页 |
·纹理显示方法 | 第23-25页 |
·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组织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流场特征分析基础 | 第29-47页 |
·概述 | 第29页 |
·流场数学表示 | 第29-32页 |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基本属性 | 第30-32页 |
·临界点分析 | 第32-38页 |
·平面流场分析 | 第32-36页 |
·三维流场分析 | 第36-38页 |
·拓扑结构分析 | 第38-43页 |
·盆 | 第38-39页 |
·封闭轨线 | 第39-42页 |
·拓扑图 | 第42-43页 |
·粒子跟踪方法 | 第43-45页 |
·拉格朗日粒子跟踪 | 第43-44页 |
·欧拉粒子跟踪 | 第44页 |
·粒子跟踪离散计算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二维流场局部特征区域界定 | 第47-65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流场局部特征分析 | 第48-51页 |
·拓扑Voronoi图概念 | 第51-58页 |
·拓扑Voronoi图概念 | 第51-56页 |
·拓扑Voronoi图性质 | 第56-58页 |
·拓扑Voronoi图算法与分析 | 第58-61页 |
·基本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58-60页 |
·改进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二维/三维流场特征智能提取 | 第65-87页 |
·概述 | 第65页 |
·相关理论 | 第65-68页 |
·神经网络技术 | 第65-67页 |
·Focus+Context(F&C)技术 | 第67-68页 |
·基于BP 网的二维流场智能特征提取与绘制 | 第68-76页 |
·智能提取算法框架 | 第68-69页 |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特征样本选取与训练 | 第70-71页 |
·特征识别与性能分析 | 第71-72页 |
·基于二叉树的F&C 绘制 | 第72-7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基于GPU 的三维流场特征智能提取与绘制 | 第76-85页 |
·特征提取算法框架 | 第76-79页 |
·基于Voronoi图的F&C 绘制 | 第79-81页 |
·性能分析与测试 | 第81-8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三维流场特征模糊提取与粒子绘制 | 第87-117页 |
·概述 | 第87页 |
·模糊聚类理论基础 | 第87-92页 |
·模糊集理论 | 第87-89页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89-92页 |
·流场特征模糊描述与自动提取 | 第92-104页 |
·特征模糊描述与测度规则 | 第92-96页 |
·特征隶属度计算与提取算法 | 第96-98页 |
·特征区域模糊描述性质 | 第98-10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流场特征交互式模糊提取 | 第104-112页 |
·模糊特征描述语言FFDL | 第104-108页 |
·交互式模糊特征提取算法 | 第108-10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基于CUDA 的流场粒子系统 | 第112-116页 |
·基于硬件的粒子跟踪 | 第113-114页 |
·多分辨率粒子绘制 | 第114-11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基于特征的纹理显示优化处理 | 第117-139页 |
·概述 | 第117页 |
·LIC 纹理方法原理 | 第117-119页 |
·LIC 纹理的GPU 生成及边缘检测后优化处理 | 第119-124页 |
·基于GPU 的LIC 算法实现 | 第120-122页 |
·LIC 边缘检测处理 | 第122-123页 |
·性能比较与分析 | 第123-124页 |
·流场稀疏纹理自适应处理 | 第124-131页 |
·高斯噪声生成 | 第124-126页 |
·自适应控制 | 第126页 |
·基于GPU 的3D LIC 计算 | 第126-12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1页 |
·流场纹理冷暖光照绘制 | 第131-138页 |
·基本思想 | 第132-133页 |
·基于冷暖源的渐变光照模型 | 第133-135页 |
·基于噪声中心的冷暖光照模型 | 第135-13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6-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9-143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9-140页 |
·展望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57-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