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育弹幕互动模式及其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利好的网络时代 | 第9-10页 |
2.弹幕的演变 | 第10页 |
3.体育弹幕的兴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实际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弹幕的传播特征研究 | 第13-15页 |
2.受众群体特征的研究 | 第15-16页 |
3.弹幕中文化体现的研究 | 第16-17页 |
4.弹幕中语言失范研究 | 第17页 |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7-19页 |
1.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六)研究假设、创新点与难点 | 第20-23页 |
二、网络体育弹幕技术应用概述 | 第23-39页 |
(一)国内网络体育直播平台现状 | 第23-26页 |
1.“互联网+体育”背景下平台的发展前景 | 第23-24页 |
2.网络体育直播平台的运营方式 | 第24页 |
3.网络体育直播平台面临的问题 | 第24-26页 |
(二)弹幕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32页 |
1.弹幕的起源 | 第26页 |
2.弹幕网站的发展 | 第26-27页 |
3.弹幕功能的应用 | 第27-29页 |
4.弹幕评论的形式与特征 | 第29-32页 |
(三)体育弹幕的地位与作用 | 第32-39页 |
1.体育弹幕的地位 | 第32-34页 |
2.体育弹幕的作用 | 第34-39页 |
三、体育弹幕手的社会构成分析 | 第39-43页 |
(一)弹幕手性别组成分析 | 第39-40页 |
(二)弹幕手职业层次分析 | 第40页 |
(三)弹幕手年龄层次分析 | 第40-43页 |
四、网络体育弹幕参与的三个维度 | 第43-57页 |
(一)弹幕手参与动机分析 | 第43-47页 |
1.群体表达的需要 | 第46页 |
2.群体的发泄方式 | 第46页 |
3.需求满足的促使 | 第46-47页 |
(二)弹幕手的参与方式分析 | 第47-52页 |
1.渴望交流型弹幕 | 第47-48页 |
2.考据型弹幕 | 第48-49页 |
3.参与型弹幕 | 第49-51页 |
4.失范言论型弹幕 | 第51-52页 |
(三)弹幕手的参与效果维度分析 | 第52-57页 |
1.弹幕手覆盖度分析 | 第52-53页 |
2.弹幕手使用度分析 | 第53-54页 |
3.弹幕手满意度分析 | 第54-57页 |
五、不良弹幕的危害与管理 | 第57-63页 |
(一)不良弹幕所带来的危害 | 第57-60页 |
1.增加管理难度,形成网络暴力 | 第57-58页 |
2.部分群体过于偏激,导致行为失控 | 第58-59页 |
3.形成错误舆论导向,不利于社会稳定 | 第59-60页 |
(二)不良弹幕的规训策略 | 第60-63页 |
1.施行技术拦截 | 第60-61页 |
2.坚持人工审核 | 第61页 |
3.强调文化导向 | 第61-62页 |
4.建立奖惩机制 | 第62-63页 |
六、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一)结论 | 第63-64页 |
1.弹幕在体育直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第63页 |
2.体育弹幕手参与体育弹幕存在群体性和动机多样性 | 第63页 |
3.网络体育弹幕手使用效果欠佳 | 第63-64页 |
4.不良体育弹幕不利于社会发展 | 第64页 |
5.建立有效体育弹幕的管理模式 | 第64页 |
(二)建议 | 第64-66页 |
1.加强平台管理 | 第64页 |
2.设置弹幕规则 | 第64页 |
3.开展多样化互动方式 | 第64-65页 |
4.发展线下互动 | 第65页 |
5.完善弹幕管理模式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