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论文缘起与研究对象 | 第7-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悲剧审美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悲剧落幕、喜剧当道的时代环境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西方悲剧理论”特征的历史演变 | 第16-19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悲剧审美精神的历史阐释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现代新儒学视野下牟宗三悲剧理论的特质 | 第22-26页 |
第一节 悲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牟宗三悲剧理论的主要特质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儒家学说与“悲天悯人” | 第26-43页 |
第一节 由主体性与道德性所引发的“悲天悯人”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中的中的敬、敬德、明德与天命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悲剧意识的根基之天命下贯而为“性” | 第32-34页 |
第四节 悲剧精神根基的衍生之孔子的“仁”与“性与天道” | 第34-36页 |
第五节 儒家悲剧精神的实践路径之“复性工夫” | 第36-39页 |
第六节 悲天悯人的“感通世界” | 第39-43页 |
第四章 道家领域蕴藏的“游与逸”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唯显逸气而无所成”之名士人格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逸气与弃才之境界 | 第44-46页 |
第三节 “逍遥游”的悲剧审美意蕴 | 第46-49页 |
第四节 道家玄理之性格对悲剧精神内涵的开拓 | 第49-53页 |
第五节 艺术精神和贵族精神是“游与逸”的本质彰显 | 第53-57页 |
第五章 佛教所开显的悲剧意识之“大悲心” | 第57-70页 |
第一节 宗教浪漫情绪——大悲心 | 第57-59页 |
第二节 缘起性空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 第62-65页 |
第四节 “圆善”是大悲心的最终愿景 | 第65-70页 |
结语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