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简评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重点难点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5.1 选题的创新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第20-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旅游扶贫 | 第20页 |
2.1.2 旅游扶贫效率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投入产出理论 | 第21页 |
2.2.2 经济效率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新疆农牧区旅游发展与扶贫现状 | 第22-29页 |
3.1 新疆农牧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3.1.1 旅游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3.1.2 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2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现状 | 第24-27页 |
3.2.1 扶贫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3.2.2 旅游扶贫的成效 | 第26-27页 |
3.3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特征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的定量分析 | 第29-58页 |
4.1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效率及其时间演进分析 | 第29-43页 |
4.1.1 超效率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29-30页 |
4.1.2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效率变化分析 | 第30-37页 |
4.1.3 MI分析 | 第37-39页 |
4.1.4 效率分解分析 | 第39-40页 |
4.1.5 效率形态类别 | 第40-41页 |
4.1.6 演进模式分析 | 第41-43页 |
4.2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致贫因素分析 | 第43-56页 |
4.2.1 调研设计 | 第43-45页 |
4.2.2 旅游扶贫内在致贫因素 | 第45-47页 |
4.2.3 旅游扶贫的外在致贫因素 | 第47-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效率的空间分异分析 | 第58-64页 |
5.1 指标选取 | 第5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5.2.1 Nature breaks分级法 | 第58页 |
5.2.2 Getis-OrdGi*指数 | 第58-59页 |
5.3 产出角度旅游扶贫效益的空间分异 | 第59-61页 |
5.4 投入产出角度旅游扶贫效率的空间分异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4-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4-70页 |
6.2.1 大力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 第64-66页 |
6.2.2 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提高贫困农牧民参与度 | 第66-67页 |
6.2.3 坚持“扶贫为主,旅游为辅”的旅游扶贫理念 | 第67-68页 |
6.2.4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提高扶贫有效性 | 第68-70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