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 第8-9页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9-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袖及其评价理论概述 | 第15-22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袖相关概念厘清 | 第15-18页 |
1.领袖 | 第15-16页 |
2.领袖人物 | 第16页 |
3.政党领袖 | 第16-17页 |
4.中国共产党领袖 | 第17-18页 |
(二)中国共产党领袖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 | 第18-19页 |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 | 第19-20页 |
3.个人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关系的理论 | 第20-22页 |
二、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重大意义 | 第22-30页 |
(一)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的理论意义 | 第22-24页 |
1.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评价理论 | 第22-23页 |
2.深化中共党史研究 | 第23-24页 |
(二)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实践意义 | 第24-30页 |
1.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 第24-25页 |
2.维护中共中央权威 | 第25-26页 |
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 | 第26-28页 |
4.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28-30页 |
三、中国共产党领袖评价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例 | 第30-40页 |
(一)关于毛泽东评价的错误观点 | 第30-36页 |
1.全面肯定论 | 第31-33页 |
2.全盘否定论 | 第33-35页 |
3.功过分成论 | 第35-36页 |
(二)毛泽东评价错误观点的认识论根源 | 第36-40页 |
1.脱离人民群众立场 | 第36页 |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哲学基础 | 第36-37页 |
3.片面、主观的评价方法 | 第37-40页 |
四、中国共产党领袖评价的科学体系建构 | 第40-52页 |
(一)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立场 | 第40-42页 |
1.评价主体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 第40-41页 |
2.评价结论必须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 | 第41-42页 |
(二)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必须坚持坚持唯物史观原则 | 第42-45页 |
1.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党的领袖 | 第42-44页 |
2.正确处理好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 | 第44-45页 |
(三)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 第45-50页 |
1.坚持联系的观点,把党的领袖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 | 第46页 |
2.坚持发展的观点,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评价党的领袖 | 第46-49页 |
3.坚持全面的观点,科学评价党的领袖的功过 | 第49-50页 |
(四)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袖必须贯彻正确的评价标准 | 第50-52页 |
1.科学评价党的领袖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 第50页 |
2.科学评价党的领袖必须运用社会进步标准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