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1 反转新闻 | 第9-10页 |
1.2.2 刻板印象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反转新闻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身份与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内容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1.5 文章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反转新闻中的身份与性别刻板印象呈现 | 第15-30页 |
2.1 理论与研究基础 | 第15-16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6-17页 |
2.2.1 样本选取 | 第16页 |
2.2.2 研究依据 | 第16-17页 |
2.3 基于“潍坊纱布门”事件的身份刻板印象分析 | 第17-20页 |
2.3.1 事件始末 | 第17页 |
2.3.2 反转前评论分析 | 第17-18页 |
2.3.3 反转后评论分析 | 第18-19页 |
2.3.4 讨论与总结 | 第19-20页 |
2.4 基于“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 | 第20-24页 |
2.4.1 事件始末 | 第20页 |
2.4.2 反转前评论分析 | 第20-21页 |
2.4.3 反转后评论分析 | 第21-22页 |
2.4.4 讨论与总结 | 第22-24页 |
2.5 基于“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的身份与性别刻板印象分析 | 第24-27页 |
2.5.1 事件始末 | 第24页 |
2.5.2 反转前评论分析 | 第24-25页 |
2.5.3 反转后评论分析 | 第25-26页 |
2.5.4 讨论与总结 | 第26-27页 |
2.6 研究结果总析 | 第27-28页 |
2.7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反转新闻中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 | 第30-39页 |
3.1 理论与假设 | 第30页 |
3.2 研究基础 | 第30-31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3.2.3 样本选取 | 第31页 |
3.3 反转新闻的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3.3.1 描述性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3.2 新闻可信性检验 | 第31-32页 |
3.4 身份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4.1 以“村民”为特例的分析 | 第32-33页 |
3.4.2 以“记者”为特例的分析 | 第33页 |
3.5 性别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5.1 以“男友”为特例的分析 | 第33-34页 |
3.5.2 以“女友”为特例的分析 | 第34页 |
3.6 身份与性别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3.6.1 以“交警”与“女子”为特例的分析 | 第35-36页 |
3.7 后续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8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总讨论与评述 | 第39-46页 |
4.1 研究结果评述 | 第39-42页 |
4.1.1 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 | 第39-40页 |
4.1.2 反转新闻对受众的认知影响 | 第40-41页 |
4.1.3 反转新闻的社会影响 | 第41-42页 |
4.2 启示与思考 | 第42-44页 |
4.2.1 新闻浓缩后的显要传播 | 第42页 |
4.2.2 刻板驱使的群体极化 | 第42-43页 |
4.2.3 基于刻板印象的社会共识 | 第43页 |
4.2.4 “媒介现实”与“主观现实”的旁观者 | 第43-44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A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