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1章 清苑农业生产概况 | 第20-27页 |
1.1 村情概况 | 第20-22页 |
1.1.1 自然环境 | 第20-21页 |
1.1.2 人文环境 | 第21-22页 |
1.2 种植业生产概况 | 第22-27页 |
1.2.1 轮耕与间种制度 | 第24-25页 |
1.2.2 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 | 第25-27页 |
第2章 1930-1948年清苑农业技术条件—相对落后 | 第27-44页 |
2.1 劳动力过剩 | 第27-36页 |
2.1.1 劳动力密集 | 第27-29页 |
2.1.2 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 第29-33页 |
2.1.3 家庭副业普遍存在 | 第33-36页 |
2.2 传统农具的配置 | 第36-39页 |
2.2.1 小农具配置广泛 | 第36-38页 |
2.2.2 新式农具的推广 | 第38-39页 |
2.3 农村役畜紧缺 | 第39-41页 |
2.3.1 畜力不足 | 第39-40页 |
2.3.2 人力补充 | 第40-41页 |
2.4 农家肥料的单一 | 第41-43页 |
2.4.1 农家肥料为主 | 第41-42页 |
2.4.2 农家经验与施肥技术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1948-1982年清苑农业技术条件—延续与发展结合 | 第44-60页 |
3.1 劳动力繁忙的假象 | 第44-47页 |
3.1.1 劳动力富余 | 第44-45页 |
3.1.2 劳动力文化素质教育 | 第45页 |
3.1.3 副业的缓慢发展 | 第45-47页 |
3.2 农具的更新 | 第47-52页 |
3.2.1 新式农具的发展 | 第47-49页 |
3.2.2 农机具的使用 | 第49-52页 |
3.3 畜力、机械力与电力的变迁 | 第52-56页 |
3.3.1 畜力的发展 | 第52-54页 |
3.3.2 拖拉机的运用 | 第54-55页 |
3.3.3 灌溉电力化的应用 | 第55-56页 |
3.4 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 | 第56-59页 |
3.4.1 农家肥的沿用 | 第56-58页 |
3.4.2 化肥施用普遍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1982年至今清苑农业技术条件—现代化转型 | 第60-81页 |
4.1 劳动力的去“过密化” | 第60-68页 |
4.1.1 劳动力过密化 | 第60-61页 |
4.1.2 劳动力文化素质提升 | 第61-64页 |
4.1.3 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 | 第64-68页 |
4.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第68-76页 |
4.2.1 传统农具的延续保留 | 第68-69页 |
4.2.2 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 | 第69-74页 |
4.2.3 农业电力化逐步实现 | 第74-76页 |
4.3 施肥状况 | 第76-80页 |
4.3.1 农业化学化逐步实现 | 第76-79页 |
4.3.2 科学施肥问题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 | 第88-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