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泥石流论文

舟曲泥石流固体物源特征及预警预报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依据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泥石流灾害研究概况第15-16页
        1.2.2 泥石流物源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泥石流预警预报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创新点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2-39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22-23页
    2.2 舟曲县地质环境条件第23-27页
        2.2.1 气象、水文第23-25页
        2.2.2 区域地质背景第25-26页
        2.2.3 地质构造第26-27页
    2.3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27-35页
        2.3.1 研究区气象、水文第27页
        2.3.2 地形地貌第27-29页
        2.3.3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第29-30页
        2.3.4 水文地质条件第30-31页
        2.3.5 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第31-32页
        2.3.6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32-34页
        2.3.7 地震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34-35页
    2.4 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征第35-37页
    2.5 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史及防治工程现状第37-39页
第三章 南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基本特征第39-59页
    3.1 南峪沟流域遥感编图第39-40页
        3.1.1 遥感调查内容第39页
        3.1.2 解译方法与结果第39-40页
    3.2 不良地质体发育特征第40-45页
        3.2.1 崩塌第40-41页
        3.2.2 滑坡第41-42页
        3.2.3 不稳定斜坡第42-43页
        3.2.4 坡面及小型沟谷泥石流第43-45页
    3.3 南峪沟泥石流形成条件第45-54页
        3.3.1 地形条件第45-48页
        3.3.2 物源条件第48-53页
        3.3.3 水源条件第53-54页
    3.4 南峪沟泥石流分区特征第54-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南峪沟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第59-73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堆积体的基本物理特征第59-61页
        4.2.1 堆积体颗粒相对密度第59-60页
        4.2.2 堆积体的密度第60页
        4.2.3 堆积体的孔隙率第60-61页
    4.3 堆积体颗粒级配特征第61-64页
        4.3.1 颗粒级配测试目的第61页
        4.3.2 颗粒级配样品采集与制备第61-62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62-64页
    4.4 矿质全量特征第64-66页
        4.4.1 矿质全量测试目的第65页
        4.4.2 矿质全量样品采集与制备第65页
        4.4.3 结果与讨论第65-66页
    4.5 离子交换特征第66-68页
        4.5.1 离子交换测试目的第67页
        4.5.2 离子交换样品采集与制备第67页
        4.5.3 结果与讨论第67-68页
    4.6 易溶盐含量特征第68-69页
        4.6.1 测试目的第68页
        4.6.2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68-69页
        4.6.3 结果与讨论第69页
    4.7 盐分淋滤特征第69-71页
        4.7.1 土柱淋滤测试目的第70页
        4.7.2 土柱淋滤样品采集与制备第70页
        4.7.3 结果与讨论第70-71页
    4.8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南峪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不良地质体稳定性分析第73-109页
    5.1 泥石流模型第73-76页
        5.1.1 泥石流数学模型第73-76页
        5.1.2 泥石流物理模型第76页
    5.2 松散固体物源入渗特征与抗剪强度特征第76-83页
        5.2.1 降水入渗试验第76-79页
        5.2.2 抗剪强度试验第79-83页
    5.3 南峪沟泥石流运动特征第83-92页
        5.3.1 泥石流起动过程简述第83-85页
        5.3.2 泥石流运动特征值计算第85-90页
        5.3.3 泥石流类型划分第90-91页
        5.3.4 坡面泥石流起动机理第91-92页
    5.4 数值模拟第92-107页
        5.4.1 渗流基本理论第92-95页
        5.4.2 渗流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第95页
        5.4.3 不良地质体稳定性分析第95-107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107页
    5.6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基于河水水质的降雨型泥石流预警预报研究第109-120页
    6.1 引言第109页
    6.2 山坡土体淋滤特征第109-111页
        6.2.1 实验目的第109页
        6.2.2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109-110页
        6.2.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1页
    6.3 流域无降水时河水的水质特征第111-114页
        6.3.1 无降水实验目的第111页
        6.3.2 河水样品采集与制备第111页
        6.3.3 结果与讨论第111-114页
    6.4 流域有降水时河水的水质特征第114-115页
        6.4.1 有降水实验目的第114页
        6.4.2 河水样品采集与制备第114页
        6.4.3 结果与讨论第114-115页
    6.5 水质监测机理分析第115-116页
    6.6 降雨量与硬度的线性关系拟合及预警预报应用第116-119页
        6.6.1 线性相关性拟合第116页
        6.6.2 预警预报判据第116-117页
        6.6.3 实例验证第117-119页
    6.7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南峪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防治分区第120-128页
    7.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第120-126页
        7.1.1 评价指标选取第120-123页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23-125页
        7.1.3 南峪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第125-126页
    7.2 南峪沟泥石流防治分区及防治建议第126-127页
    7.3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1页
    8.1 结论第128-129页
    8.2 展望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0页
附录 1第140-141页
附表 1第141-147页
科研成果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控型分离式热管及其在蓄冷冰箱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多年冻土状态与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