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可用输电能力的概述 | 第15-16页 |
1.2.3 风电并网系统可用输电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可用输电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确定性的算法 | 第17-19页 |
1.3.2 不确定性的算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考虑风速时空相关性的风电场模型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风电场模型 | 第22-25页 |
2.2.1 具有时空相关性的风速模型 | 第22-24页 |
2.2.2 风速模型的构建流程 | 第24页 |
2.2.3 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模型 | 第24-25页 |
2.3 算例分析 | 第25-29页 |
2.3.1 两风场下风速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2 多风场下风速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计及风速时空相关性的风电并网系统ATC计算模型 | 第30-4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基于最优潮流的风电并网系统ATC计算模型 | 第30-35页 |
3.2.1 最优潮流问题的原对偶内点法 | 第30-33页 |
3.2.2 基于最优潮流的ATC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3 基于最优潮流的ATC计算流程 | 第34-35页 |
3.3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风电并网系统ATC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3.3.1 交替方向乘子法 | 第35-37页 |
3.3.2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ATC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37-38页 |
3.3.3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ATC计算流程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风电并网系统ATC计算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40-5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基于最优潮流的ATC计算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4.2.1 两风场并网对系统ATC的影响 | 第41-44页 |
4.2.2 考虑多风场并网系统的ATC分析 | 第44页 |
4.3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ATC计算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44-49页 |
4.3.1 ADMM优化算法的验证 | 第44-48页 |
4.3.2 基于ADMM的含风电系统ATC的计算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