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智慧养老 | 第19页 |
二、智慧养老的方式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页 |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连云港市智慧养老发展概况 | 第23-29页 |
第一节 连云港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连云港市智慧养老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24-26页 |
一、政府加大对智慧养老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24-25页 |
二、供给侧改革激发了智慧养老内生发展动力 | 第25页 |
三、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条件初具规模 | 第25页 |
四、市场需求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巨大空间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连云港市智慧养老发展取得的成效 | 第26-29页 |
一、社区型:连云区“互联网+社区养老” | 第26-27页 |
二、乡镇型:海州区“虚拟养老院” | 第27页 |
三、县区型:灌云县“智慧化养老服务中心”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连云港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连云港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一、智慧养老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 第29-30页 |
二、智慧养老专业人才缺乏和流失 | 第30-32页 |
三、智慧养老产业覆盖面窄,提供服务产品单一 | 第32-33页 |
四、智慧养老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连云港市智慧养老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政府对智慧养老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 第34-36页 |
二、对智慧养老的认识不足 | 第36页 |
三、对智慧养老的公共投入不足 | 第36页 |
四、智慧养老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第36-39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智慧养老发展的启示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国外智慧养老发展的实践经验 | 第39-40页 |
一、美国:“远程医疗”服务 | 第39页 |
二、英国:智能化老年公寓 | 第39-40页 |
三、日本:“机器外套” | 第40页 |
第二节 国内智慧养老发展的实践经验 | 第40-42页 |
一、杭州西湖区:“智慧养老平台” | 第40-41页 |
二、北京:智能老年公寓 | 第41页 |
三、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总结及启示 | 第42-45页 |
第六章 智慧养老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加强智慧养老发展的顶层设计 | 第45-46页 |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 第45-46页 |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 第46页 |
(三)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 第46页 |
第二节 加强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加强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47-48页 |
(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第47页 |
(二)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 | 第47-48页 |
(三)创新思路,多渠道缓解当前智慧养老各类人才短缺的问题 | 第48页 |
第四节 加快智慧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 | 第48-49页 |
(一)要实现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 | 第48-49页 |
(二)要助推养老企业的转型升级 | 第49页 |
第五节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 | 第49-51页 |
(一)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发展氛围 | 第49页 |
(二)普及信息技术,消除“数字鸿沟” | 第49-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附录一 x社区“虚拟养老院”服务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学术论文 | 第57-60页 |
外文文献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