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20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6-18页 |
三、“少女”概念的说明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斯巴达少女的成长背景 | 第20-35页 |
第一节 古风至古典时代斯巴达城邦的特征 | 第21-28页 |
第二节 斯巴达少女的出生与成长 | 第28-31页 |
第三节 斯巴达少女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分野 | 第31-35页 |
第二章 文化教育——斯巴达少女的歌队表演 | 第35-61页 |
第一节 抒情诗人阿尔克曼和《处女之歌》 | 第36-39页 |
第二节 斯巴达少女歌队的组织与活动 | 第39-47页 |
第三节 斯巴达少女歌队与宗教仪式 | 第47-58页 |
第四节 斯巴达少女歌队的社会功能 | 第58-61页 |
第三章 体育教育——斯巴达少女的体育训练 | 第61-74页 |
第一节 赛跑——“狄奥尼索斯的女儿们” | 第61-65页 |
第二节 马术——奥运女冠军库尼斯卡公主 | 第65-68页 |
第三节 摔跤和bibasis等其它项目 | 第68-70页 |
第四节 少女体育训练的社会功能 | 第70-74页 |
第四章 斯巴达少女教育的社会意义 | 第74-83页 |
第一节 少女教育对斯巴达城邦的影响——与雅典的比较 | 第74-77页 |
第二节 少女教育对斯巴达性别建构的影响 | 第77-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