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与危害性分析 | 第15-29页 |
2.1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概述 | 第15-16页 |
2.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故障统计研究 | 第16-17页 |
2.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 | 第17-28页 |
2.3.1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结构框图的建立 | 第18页 |
2.3.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 第18-26页 |
2.3.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危害性分析(CA)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系统 | 第29-46页 |
3.1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诊断方法的确定 | 第29-33页 |
3.1.1 振动监测诊断法 | 第30-32页 |
3.1.2 温度监测诊断法 | 第32-33页 |
3.1.3 油液监测诊断法 | 第33页 |
3.1.4 其他诊断方法 | 第33页 |
3.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33-35页 |
3.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系统的硬件配置 | 第35-40页 |
3.3.1 传感器的选择 | 第35-38页 |
3.3.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38-40页 |
3.4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 第40-44页 |
3.5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平台的搭建及远程通讯 | 第46-65页 |
4.1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平台的搭建 | 第46-59页 |
4.1.1 主程序模块 | 第47-48页 |
4.1.2 振动监测模块 | 第48-51页 |
4.1.3 温度监测模块 | 第51-54页 |
4.1.4 油压监测模块 | 第54-55页 |
4.1.5 输出转速监测模块 | 第55-56页 |
4.1.6 油箱油位监测模块 | 第56-57页 |
4.1.7 数据存取模块 | 第57-59页 |
4.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系统与移动终端的通讯 | 第59-64页 |
4.2.1 添加防火墙信任程序 | 第59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9-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 | 第65-74页 |
5.1 轴承的诊断与处理 | 第65-66页 |
5.2 轴的诊断与处理 | 第66-69页 |
5.2.1 输入轴的诊断与处理 | 第66-67页 |
5.2.2 输出轴的诊断与处理 | 第67-69页 |
5.3 油压的诊断与处理 | 第69-71页 |
5.3.1 进口油压的诊断与处理 | 第69-70页 |
5.3.2 出口油压的诊断与处理 | 第70-71页 |
5.4 叶片的诊断与处理 | 第71-73页 |
5.4.1 泵轮叶片的诊断与处理 | 第71-72页 |
5.4.2 涡轮叶片的诊断与处理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故障监测平台 | 第74-85页 |
6.1 故障监测平台的使用步骤 | 第74页 |
6.2 主面板功能介绍 | 第74-75页 |
6.3 监测模块的使用介绍及验证 | 第75-83页 |
6.3.1 振动监测模块 | 第75-78页 |
6.3.2 温度监测模块 | 第78-80页 |
6.3.3 油压监测模块 | 第80-81页 |
6.3.4 输出转速监测模块 | 第81-82页 |
6.3.5 液位监测模块 | 第82-83页 |
6.4 数据存取模块的使用介绍及验证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页 |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A 调研数据 | 第90-94页 |
附录B 程序 | 第9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