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5-16页
1 前言第16-28页
    1.1 大肠杆菌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第17-23页
        1.2.1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研究第17-18页
        1.2.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和群系分布第18-19页
        1.2.3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第19-20页
        1.2.4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5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第21-23页
    1.3 细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3-25页
        1.3.1 基因组测序的发展与应用第23页
        1.3.2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基本元件和特点第23-24页
        1.3.3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第24-25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8页
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8-44页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8-29页
        2.1.1 菌株及来源第28页
        2.1.2 实验动物第28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4页
        2.2.1 细菌的分离培养第29页
        2.2.2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第29-30页
        2.2.3 细菌的纯化与保存第30页
        2.2.4 引物第30-31页
        2.2.5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31-32页
        2.2.6 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和回收第32页
        2.2.7 ExPEC分离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第32页
        2.2.8 ExPEC分离菌株的进化群PCR检测第32-33页
        2.2.9 ExPEC分离菌株的O抗原血清检测第33-34页
        2.2.10 ExPEC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第34页
        2.2.11 ExPEC分离菌株小鼠致病性及LD50测定试验第34页
    2.3 结果第34-41页
        2.3.1 细菌的分离和培养结果第34-35页
        2.3.2 细菌的鉴定第35页
        2.3.3 ExEPC分离菌株进化群及特异基因鉴定结果第35-37页
        2.3.4 ExEPC分离菌株的O抗原血清型鉴定结果第37-38页
        2.3.5 ExEPC分离菌株毒力基因检测分布情况第38-39页
        2.3.6 ExEPC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第39-40页
        2.3.7 ExPEC分离菌株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第40-41页
        2.3.8 ExPEC分离菌株对小鼠LD50试验结果第41页
    2.4 讨论第41-44页
3 部分ExPEC分离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44-60页
    3.1 实验材料第44页
        3.1.1 菌株及来源第44页
        3.1.2 试验试剂及分析软件第44页
    3.2 实验方法第44-46页
        3.2.1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44页
        3.2.2 ExPEC分离菌株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第44-45页
        3.2.3 生物信息分析第45页
        3.2.4 原始数据过滤第45-46页
        3.2.5 基因组组装第46页
        3.2.6 基因及差异基因预测第46页
        3.2.7 基因组COG、KEGG、GO及MLST分析第46页
        3.2.8 致病菌毒力因子分析第4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6-56页
        3.3.1 ExPEC分离菌株提取基因组的鉴定结果第46-47页
        3.3.2 原始测序数据过滤和统计第47-48页
        3.3.3 基因组的组装结果第48页
        3.3.4 基因预测结果第48页
        3.3.5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第48-50页
        3.3.6 COG分析结果第50-51页
        3.3.7 KEGG分析结果第51-53页
        3.3.8 GO富集分析结果第53-54页
        3.3.9 MLST分析结果第54页
        3.3.10 基因聚类和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第54-55页
        3.3.11 SNP注释及InDel检测第55页
        3.3.12 毒力基因分析结果第55-56页
        3.3.13 ExPEC分离菌株相关质粒分析结果第56页
    3.4 讨论第56-60页
4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72页
附录第72-74页
个人简历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五种盅口亚科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与进化分析
下一篇:干酪乳杆菌表达截短的IBV S1蛋白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