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甘草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定量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第11-15页
第一章 甘草地上部分研究进展第15-33页
    1.1 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第15-28页
        1.1.1 黄酮类化合物第20-25页
        1.1.2 二氢茋类第25-27页
        1.1.3 二氢菲类第27页
        1.1.4 香豆素类第27页
        1.1.5 酚酸类第27-28页
        1.1.6 氨基酸类第28页
        1.1.7 甘草多糖第28页
    1.2 甘草地上部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28-32页
        1.2.1 抗氧化活性第28-29页
        1.2.2 抗炎作用第29-30页
        1.2.3 抗菌作用第30页
        1.2.4 抗肿瘤作用第30-31页
        1.2.5 抗糖尿病作用第31页
        1.2.6 抗病毒作用第31页
        1.2.7 抗遗传毒性第31页
        1.2.8 抗痉挛作用第31-32页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甘草叶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第33-50页
    2.1 实验材料第33-34页
        2.1.1 植物材料第33页
        2.1.2 试剂耗材第33页
        2.1.3 实验仪器第33-34页
    2.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5-49页
        2.3.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第35-40页
        2.3.2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第40-49页
            2.3.2.1 核磁图谱数据分析第40-46页
            2.3.2.2 UPLC-MS/MS分析第46-49页
    2.4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甘草各部位及不同月份采集甘草叶中23种化合物的定量第50-64页
    3.1 实验材料第50页
        3.1.1 样品第50页
        3.1.2 试剂第50页
        3.1.3 实验仪器第50页
    3.2 实验方法第50-55页
        3.2.1 样品的制备第50-51页
            3.2.1.1 植物样品前处理第50-51页
            3.2.1.2 溶液的配制第51页
        3.2.2 UPLC-MS/MS条件优化第51-53页
            3.2.2.1 色谱条件优化第51页
            3.2.2.2 质谱条件优化第51-53页
        3.2.3 线性范围、最低定量限、最低检测限、精密度第53-55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55-63页
        3.3.1 UPLC-MS/MS条件优化结果第55-57页
        3.3.2 甘草各部位及不同月份采集甘草叶成分定量分析第57-63页
    3.4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甘草叶中23种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第64-72页
    4.1 实验材料第64页
        4.1.1 样品第64页
        4.1.2 药品与试剂第64页
        4.1.3 实验仪器第64页
    4.2 实验方法第64-67页
        4.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64-65页
        4.2.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第65-66页
        4.2.3 麦芽糖酶抑制活性第66-67页
            4.2.3.1 大鼠小肠黏膜二糖酶的制备第66页
            4.2.3.2 抑制麦芽糖酶活性方法第66-67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67-71页
        4.3.1 甘草叶成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第67-68页
        4.3.2 甘草叶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第68-70页
        4.3.3 甘草叶成分对麦芽糖酶的抑制活性第70-71页
    4.4 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总结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附录第79-96页
致谢第96-97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诃子成分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及其联合5-FU对HepG2细胞的抑制和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RNA-Seq技术分析藻蓝蛋白对自然衰老小鼠卵巢功能恢复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