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村落“活化”研究--以广州市黄埔村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5页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0-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2-20页
    三、关键概念的解释第20-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24页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第24-25页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传统村落“活化”背景第25-33页
    第一节 “古村+”的多路径“活化”选择第25-28页
        一、“古村+制度”:“单轨—多轨”的保护制度第25-28页
        二、“古村+旅游”:多种模式助力文化生长第28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村落“活化”的“媒介化”趋势第28-32页
        一、媒介权利扩张助力村落“活化”第30-31页
        二、“读图时代”凸显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二章 黄埔村的历史文化与“活化”基础第33-63页
    第一节 黄埔村的历史文化第33-34页
    第二节 黄埔村文化传播的动力基础第34-38页
        一、旅游互动模式修复黄埔村“文化断裂”第34-36页
        二、“文化自觉”延续黄埔村文明第36-38页
    第三节 黄埔村文化“活化”特征第38-53页
        一、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第38-47页
        二、大众“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第47-49页
        三、传播内容呈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第49-53页
    第四节 媒介建构黄埔村的“共同记忆”第53-61页
        一、媒介在场:唤醒和重构黄埔村节庆文化的“集体记忆”第53-57页
        二、微信的“书写”与“勾连”:艺术家与文化之间的互动第57-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黄埔村文化的“活化”表征及思考第63-71页
    第一节 开启:以媒介为“突破点”,展现黄埔村文化姿态第63-64页
    第二节 重构:媒介话语实践中黄埔村多元“文化符号”第64-67页
        一、范例话语:呈现黄埔古港“一口通商”下的辉煌第65页
        二、描述话语:挖掘黄埔村民俗文化和精神文明第65-66页
        三、流行话语:“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表达主流思想第66-67页
        四、图像话语:以传统祠堂类建筑为中心第67页
    第三节 延伸:黄埔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第67-69页
        一、黄埔村人文历史博物馆第68页
        二、粤海第一关纪念馆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黄埔村“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71-77页
    第一节 黄埔村“活化”存在的问题第71-73页
        一、文化符号单一,黄埔村品牌记忆模糊第71-72页
        二、媒介话语失忆,难以建构集体记忆第72页
        三、文化“数字化”建设不全,传承效率低第72-73页
    第二节 黄埔村“活化”的未来展望第73-76页
        一、整合传播渠道,加强黄埔文化传播力第73-74页
        二、加强媒介营销,打造黄埔文化品牌第74-75页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建造“数字化记忆”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一第81-82页
附录二第82-83页
附录三第83-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的话语分析
下一篇:国内数据新闻实践研究--以澎湃“美数课”栏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