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基于SMA材料的自复位阻尼器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SMA材料特性 | 第14-16页 |
1.2.2 自复位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被动控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17-19页 |
1.3.1 自复位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17-18页 |
1.3.3 被动控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9-22页 |
1.4.1 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3 被动控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自复位阻尼器选取原则及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比 | 第24-43页 |
2.1 自复位阻尼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24-27页 |
2.1.1 阻尼器的构造 | 第24页 |
2.1.2 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2.1.3 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 第26-27页 |
2.2 自复位阻尼器的数值模拟 | 第27-38页 |
2.2.1 Bouc-Wen模型参数识别 | 第27-30页 |
2.2.2 自复位阻尼器的数值模拟算例 | 第30-31页 |
2.2.3 阻尼器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5页 |
2.2.4 阻尼器参数比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2.3 自复位阻尼器的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2.3.1 阻尼器选取原则 | 第38页 |
2.3.2 完善的自复位阻尼器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2.4 自复位阻尼器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比的计算 | 第39-41页 |
2.4.1 自复位阻尼器附加刚度的计算 | 第39-40页 |
2.4.2 自复位阻尼器附加阻尼比的计算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被动控制结构基于能力谱法的性能设计方法 | 第43-79页 |
3.1 能力谱法 | 第43-50页 |
3.1.1 多自由度体系的等效 | 第43页 |
3.1.2 Pushover分析 | 第43-44页 |
3.1.3 能力谱曲线的建立 | 第44-45页 |
3.1.4 需求谱曲线的建立 | 第45-47页 |
3.1.5 能力谱法的基本步骤 | 第47-50页 |
3.2 被动控制结构基于能力谱法的性能设计方法 | 第50-55页 |
3.2.1 被动控制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 第50-51页 |
3.2.2 改进的被动控制结构基于能力谱法的设计方法 | 第51-55页 |
3.3 被动控制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目标 | 第55-60页 |
3.3.1 地震风险水平 | 第55-56页 |
3.3.2 被动控制钢框架的性能水准和量化指标 | 第56-59页 |
3.3.3 被动控制钢框架的性能目标 | 第59-60页 |
3.4 9层Benchmark钢框架基于能力谱法的性能分析 | 第60-78页 |
3.4.1 9层Benchmark钢框架结构 | 第60-62页 |
3.4.2 模型验证 | 第62页 |
3.4.3 无控结构的性能分析 | 第62-68页 |
3.4.4 阻尼器的设计 | 第68-73页 |
3.4.5 被动控制结构的性能分析 | 第73-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被动控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9-99页 |
4.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79-83页 |
4.1.1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幅 | 第79-81页 |
4.1.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4.1.3 增量动力分析法的流程 | 第82-83页 |
4.2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83-85页 |
4.2.1 结构的极限状态LS | 第84页 |
4.2.2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概率方程 | 第84-85页 |
4.2.3 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 | 第85页 |
4.3 附加自复位阻尼器的9层Benchmark钢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85-98页 |
4.3.1 结构模型的有限元模拟 | 第86-91页 |
4.3.2 IDA曲线的绘制 | 第91-94页 |
4.3.3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绘制 | 第94-96页 |
4.3.4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96-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5.1 结论 | 第99-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件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