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县级政府治理的基础理论 | 第17-27页 |
2.1 县级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2.1.1 善治理论 | 第17-18页 |
2.1.2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8-19页 |
2.1.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1.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2.2 县级政府治理的内涵 | 第20-27页 |
2.2.1 政府治理的内涵 | 第20页 |
2.2.2 县级政府治理的独特地位 | 第20-23页 |
2.2.2.1 县处于国家治理的基层单位 | 第20-21页 |
2.2.2.2 县占据权力场域的集散地 | 第21-22页 |
2.2.2.3 县位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结合点 | 第22-23页 |
2.2.3 县级政府治理的要素 | 第23-27页 |
2.2.3.1 政府治理理念 | 第23-24页 |
2.2.3.2 政府治理结构 | 第24-25页 |
2.2.3.3 政府治理工具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历史发展和新要求 | 第27-33页 |
3.1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历史发展 | 第27-29页 |
3.1.1 1949 年——1978年:全能型政府 | 第27页 |
3.1.2 1978 年——2003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27-28页 |
3.1.3 2003 年至今: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 | 第28-29页 |
3.2 对县级政府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 第29-33页 |
3.2.1 全面深化改革对地方政府提出新要求 | 第29-30页 |
3.2.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创新县级政府治理 | 第30-31页 |
3.2.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县级政府治理转型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苍溪县为例 | 第33-43页 |
4.1 苍溪县政府治理的现状 | 第33-38页 |
4.1.1 苍溪县基本情况 | 第33页 |
4.1.2 苍溪县政府治理的成就 | 第33-38页 |
4.1.2.1 公共服务能力提高 | 第33-34页 |
4.1.2.2 “互联网+”权力监督 | 第34-36页 |
4.1.2.3 网格化服务管理 | 第36-37页 |
4.1.2.4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 第37-38页 |
4.2 苍溪县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3页 |
4.2.1 苍溪县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4.2.1.1 政府治理主体单一 | 第38-39页 |
4.2.1.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欠缺 | 第39-40页 |
4.2.1.3 政府治理方式的行政性 | 第40页 |
4.2.2 苍溪县政府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0-43页 |
4.2.2.1 政府治理理念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4.2.2.2 政府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 第41页 |
4.2.2.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原则、目标及举措 | 第43-55页 |
5.1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原则 | 第43-44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 | 第43页 |
5.1.2 遵守法治原则 | 第43-44页 |
5.1.3 把发展放在首位 | 第44页 |
5.2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目标 | 第44-46页 |
5.2.1 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 第44-45页 |
5.2.2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第45-46页 |
5.2.3 促进城乡统筹 | 第46页 |
5.3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举措 | 第46-55页 |
5.3.1 完善治理结构 | 第46-49页 |
5.3.1.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 | 第46-47页 |
5.3.1.2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 第47-48页 |
5.3.1.3 处理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第48-49页 |
5.3.2 规范治理体系 | 第49-52页 |
5.3.2.1 构建有效权力体系 | 第49-50页 |
5.3.2.2 推进基层民主治理体系 | 第50-51页 |
5.3.2.3 完善民生服务体系 | 第51-52页 |
5.3.3 改进治理方式 | 第52-55页 |
5.3.3.1 支持公民和社会参与,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52-53页 |
5.3.3.2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 第53页 |
5.3.3.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0页 |